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顾颉刚西北考察与古史研究(1931-1948) 收藏
顾颉刚西北考察与古史研究(1931-1948)

顾颉刚西北考察与古史研究(1931-1948)

作     者:李玥瑢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郑峰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60301[历史学-世界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060203[历史学-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0603[历史学-世界史] 

主      题:顾颉刚 西北考察 古史研究 

摘      要: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领军人物,他所倡导的古史辨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史学界。古史研究在顾颉刚的学术生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1930年代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顾颉刚在时势和友朋的影响下,开始关注西北。他在1949年之前曾5次到过西北,分别是1931年辛未访古、1934年绥远考察、1936年赴陕西参加考古年会、1937-1938年甘青考察和1948年赴兰大任教。顾颉刚对西北的认识逐渐深入,由起初前往西北访古的兴趣、为古史研究寻找证据到深受国难刺激,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历史地理、民族边疆等问题的研究中。数次西北考察对顾颉刚的个体生命和古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1931年的辛未访古经历是顾颉刚学术研究取向的转折点,他从“为学问而学问的纯粹观念向经世致用的方向转变,顾颉刚对《禹贡》及历史地理的研究,既根植于他的古史研究,又是在西北考察的影响下逐渐深入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提出,虽然偏重救亡图存的现实作用,但其酝酿的路径来自于顾颉刚多年对中华上古民族关系的思考和研究。顾颉刚和当时一批考古学家关注西北,不仅因为民国时期政府对西北开发的号召,更在于当时学人对建立现代学术体系的追求。西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是书写顺应历史潮流、具有民族凝聚力的历史的最佳聚焦点。顾颉刚关注考古学、寻找西北早期历史的痕迹,与他重建古史的愿望密切相关。顾颉刚在1930-40年代发生的学术转向,是民族危机的影响和自身学术脉络的发展两方面共同造成的。民国时期的通史写作是在“新史学和日本学界影响下的一种新范式写作,在日益深重的国难的刺激下,各路史家开始纷纷尝试撰写通史。顾颉刚从青年时期编写中学国史教科书起即产生了撰写通史的志愿,后来西北考察的经历,使得顾颉刚撰写一部通俗性的、全民族的中国通史的愿望更加强烈。顾颉刚虽然最终没有写成一部通史,但他对通史写作的追求后来传递到了童书业、杨宽、白寿彝等学生的身上。顾颉刚重建古史的意愿及对民族国家和西北的关注,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他对于通史写作的追求。这样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顾颉刚1930-40年代在古史研究方面成果渐少的遗憾。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