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对我国要素市场配置的影响研究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邹宗森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1[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020204[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
主 题:金融集聚 要素市场配置 扭曲 资本市场 空间溢出效应
摘 要: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经,它是提高一国人均收入与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目标已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降低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程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要素市场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些年来,伴随着微观数据库的使用,学者们开始从要素市场资源错配的视角探究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程度。研究发现,如果要素市场得到优化配置,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当前,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金融机构与金融活动不断聚敛产生了金融集聚现象。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高质量阶段,金融集聚作为衡量金融市场功效的重要指标,能够通过整合金融资源与要素,促进区域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影响要素市场配置效率。本文以金融集聚为研究视角,将有关金融集聚和要素市场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依据相关理论基础,阐述了金融集聚对要素市场配置的影响机制。其次,本文以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制造业数据为样本,利用Hsieh和Klenow(2009)(1)的理论框架,测算我国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程度,以此来表示我国要素市场配置情况;同时,采用区位熵的方法测算我国各省份金融集聚程度,分析我国要素市场配置以及金融集聚相关特征事实。其后,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我国要素市场配置的影响;同时,在实证过程中考虑了空间地理因素,并对空间效应进行分解,使研究层次更为丰富。研究发现:第一,中国要素市场配置存在严重扭曲,这表明我国要素市场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不利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增长;同时,资本市场配置扭曲程度明显大于劳动市场配置扭曲程度;在2008年以前,我国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程度逐年降低,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程度明显加剧;地区间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程度较低,中西部地区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程度较高。第二,本文用各省份区位熵指数来衡量各省金融集聚程度,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区域金融集聚程度较高,尤其是北京与上海等区域。第三,通过实证发现,金融集聚可以显著改善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程度,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金融集聚对要素市场配置的影响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宏观经济剧烈波动时,金融集聚对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的改善作用加强;经济发达与市场机制完善的地区,金融集聚对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的改善作用更大,而经济落后与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区域,金融集聚难以改善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程度。第四,当考虑空间地理因素以后,在经济距离权重下,金融集聚对我国要素市场配置出现了明显的正向溢出作用,即金融集聚总体上可以促进周围区域的要素市场配置扭曲改善;在空间杜宾模型(SDM)下,通过空间效应分解发现,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金融集聚都能直接改善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程度,但间接效应与总效应产生偏差,这要归因于金融集聚存在“涓流效应和“极化效应两种空间效应,经济协同性更高的区域,金融集聚改善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程度的间接效应与总效应更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步入深水区与攻坚区,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通过改善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程度尤其是资本市场配置扭曲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活要素潜力。第二,我们应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契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疏通金融资源按市场机制流动的障碍,建立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金融环境。第三,各区域应因地制宜,促进金融集聚对本区域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的改善作用。第四,在进一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市场机制建设的基础之上,打破阻碍资源自由流动的“地方壁垒,积极引导区域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