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心衰易损期再入院或死亡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收藏
心衰易损期再入院或死亡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心衰易损期再入院或死亡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杨昌河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泽银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100506[医学-中医内科学] 1005[医学-中医学] 10[医学] 

主      题:心衰易损期 影响因素 治未病 心衰防治 再住院 

摘      要:目的:调查广东省中医院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特征、证候要素及中西医治疗现状,筛查心衰患者易损期再住院影响因素。方法:本课题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广东省中医院2018年10月20日至2019年10月20日心衰出院患者,依据患者3月内是否再住院或死亡分为易损期组和非易损期组。检索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对两组进行差异性分析初步筛选危险因素。对病例组随机抽样,经年龄及性别匹配后纳入研究,根据影响因素收集表进一步收集患者资料,包括生命体征、临床特征、合并症与病史、检验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及中医证候要素。采用SPSS2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依据数据类型及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不同差异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进而行斯皮尔曼相关性检验研究其相关性,筛查心衰易损期再住院影响因素后,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心衰病例962人次,占心血管住院的30.2%,三月内再入院或死亡的患者占22.8%,占一年内再住院或死亡患者的67%。纳入病例分析共491例,男性269例(易损期组53例,非易损期组216例),女性222例(易损期组59例,非易损期组163例),易损期组平均年龄74.63±9.77岁,平均住院天数7.36±2.73天;非易损期组平均年龄69.35±12.22岁,平均住院天数6.37±3.08天,两组年龄及性别存在统计学差异。女性可能较男性更易在三月内再入院,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7)。2.经年龄及性别匹配后纳入患者62例进行进一步分析,病例组及对照组各31例。研究发现,住院心衰患者以心功能Ⅲ级最多,心功能Ⅲ、Ⅳ级占比超过90%,两组心功能分级具有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心功能Ⅳ级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即使年龄性别相同,收缩压(SBP)、肌钙蛋白(cTnT)、出院前脑钠肽值(出院前末次BNP)、BNP最高值依旧是心衰易损期的危险因素。收缩压与短期预后呈正相关,而较高的肌钙蛋白、出院时BNP值以及住院期间BNP最高值则提示较差的近期预后。(p0.001)。将以上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方程后发现,除出院前末次BNP外并未发现其他心衰易损期独立危险因素。另外,推测住院期间BNP下降幅度(35%vs 47%),EF值(57 vs 52),与易损期短期预后相关,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35)。本研究中,出院时心率,出入院心率比值(心率%),在两组间并没有显著差异。而其他危险因素方面,舒张压(DBP)、体温、钾离子(K+)、白蛋白、Cr、CK-MB、糖化血红蛋白、LDL-C等相关检验结果在均值及差异性上均不显著。3.本研究表明,心衰易损期患者再入院与合并症与病史无明显相关性。心衰住院患者主要合并症与病史为高血压(84%)和冠心病(69%),随后依次为糖尿病(37%)、肺部感染(37%)、PCI史(37%)、房颤(32%)、慢性肾脏病(2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9%)、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18%)、起搏器植入史(5%)。各合并症与病史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治疗方面,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为76%,随后依次为螺内酯73%,β受体阻断剂(β-B)65%、ACEI/ARB药物39%、洋地黄类药物16%、呼吸机使用15%、ARNI 6%。本研究证实,ACEI/ARB类药物的作用对心衰易损期再入院有保护作用,且并不通过降低血压实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5.中医证候方面,所有患者证型均为本虚标实证,虚证以气虚为主,占65%,阳虚占35%,虚证的具体证型与心衰易损期再入院相关,阳虚证患者更易在心衰易损期再入院。在实证方面,痰饮证较瘀证更常见,实证具体证型在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结论:1.心衰易损期再住院或死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7个,分别是年龄、住院天数、心功能分级、收缩压(SBP)、肌钙蛋白(cTnT)、出院前脑钠肽值(出院前末次BNP)、BNP最高值。中医证型均为本虚标实证,证候相关危险因素有1个,为阳虚证。其中,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出院前末次BNP。2.心衰易损期内再住院或死亡概率较高,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衰易损期方面,应重视住院期间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常规监测并积极治疗,早期运用ACEI/ARB类药物,积极治疗阳虚证,可能有利于改善心衰患者的短期预后,延缓疾病进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