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城市韧性评价及影响机理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汤茂林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7[理学] 08[工学] 083304[工学-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0705[理学-地理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摘 要:城市韧性研究着眼于城市系统对外界冲击和干扰的应对能力,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生态脆弱地区,自身存在生态环境和人文发展条件的限制,城市问题更加复杂,其脆弱性明显,对韧性需求更为强烈。鉴于此,本文以西北地区3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城市韧性均衡度和城市韧性程度两个方面对其城市韧性进行综合评价,将西北地区城市韧性分为四种类型,并根据不同城市类型探讨其影响机理。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西北地区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城市形态系统发展趋势存在明显差距。经济和社会系统韧性指数增长明显快于生态和城市形态韧性,西北地区城市各子系统的韧性空间上存在差距呈扩大趋势。(2)通过城市韧性子系统间的差异分析,进一步计算城市韧性内部均衡度水平,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城市不同均衡度等级城市数量呈现纺锤状特征,高均衡度水平城市数量明显下降。从韧性程度水平来看,各城市韧性程度指数总体上呈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个别城市韧性有一定的波动变化,省会城市整体韧性指数增长速度较快,且陕西省城市韧性增长速度总体高于其他四省。在空间演化特征上,西北地区城市韧性程度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高韧性城市呈点状分布,中等水平韧性城市呈团块状分布,较低和低水平韧性城市呈连绵分布的状态。(3)以城市韧性均衡度和城市韧性程度的等级划分为基础,建立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标准,将西北地区城市韧性分为:“HE-HR型、“HE-LR型、“LE-HR型和“LE-LR型四种类型。从空间分布状况来看,“HE-HR型城市和“LE-HR型城市主要呈点状分布,且“LE-HR型以省会城市为主,“HE-LR型和“LE-LR呈组团状分布。从数量上来看“HE-HR型城市数量较为稳定,“LE-LR型、“LE-LR型和“LE-HR型城市数量变化较大。从城市韧性类型演变规律来看,城市韧性是由低均衡状态到高均衡状态再到低均衡状态转变的过程,城市韧性程度是由低水平到高水平发展变化的。(4)基于城市韧性类型分类,采用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和因子交互作用探测分别分析了不同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探讨城市韧性的影响机理。从结果来看,不同类型城市其城市韧性影响因素的作用力有所差别,经济因素普遍为城市韧性关键影响因素,社会因素次之,生态与城市形态因素则与其他因素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存在薄弱环节的子系统发展水平是制约其城市韧性提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