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新年画中的“丰收”题材研究(1949-1966年) 收藏
新年画中的“丰收”题材研究(1949-1966年)

新年画中的“丰收”题材研究(1949-1966年)

作     者:焉若寒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朱尽晖;蔺宝钢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1304[艺术学-美术学] 13[艺术学] 

主      题:新年画 “丰收”题材 符号象征 文化隐喻 国家形象 

摘      要:年画是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民风民俗的忠实记录者,用纯美的造型、简洁的构图、鲜艳的色彩刻画了民众喜闻乐见的画面,具有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可替代性。从“门神画发展而来的年画,在春节这样喜庆祥和的节日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丰富了穷苦大众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宋代以后,年画的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年画在内容题材上也不断进行扩充,其社会属性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丰收题材的年画更是极大程度的描绘了农忙劳动的辛苦和五谷丰登粮满仓的生活场景,是饱含艰辛但却喜悦欣慰的劳动充实感。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展开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被赋予政治属性的年画增加了官方属性,成为宣传党的政治工作的民间媒介。题材内容从无限制到着重表现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和英勇健康的形象为主。“丰收题材在这一时炙手可热,不止有现实的丰收,新中国的成立带来得一系列有益于人民的政策和方针,都成为“丰收图像的具体描绘对象,比如学习新思想、构建新时代等社会主义初期国家和人民渴望的美好愿景。基于1949——1966年间新年画运动的跌宕起伏,对多重“丰收题材的图像描绘显得更加具有研究价值。文章从传统年画中丰收图像的兴起和发展入手,为搜集到的新年画的丰收题材图像进行分类,对其审美特征从符号象征和文化隐喻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进一步探索“丰收图像新年画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在新中国的成立至1966年这一新年画运动的特定历史时期,“丰收题材新年画在创作和构建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诉求和审美理想的转变,正是在国家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和制约下,深深烙印在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中,成为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国家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成为民间艺术乃至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借鉴途径之一,对后期继续研究新中国美术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极具建设性的启发和思索。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