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孙过庭《书谱》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晓农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摘 要: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开始实施并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政策,典籍外译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中国的书法典籍承载着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理论思想和价值观。其文本的双重属性也决定了其翻译的难度。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谱》既是一部重要的中国传统书法理论著作,也是一部极具审美价值的古代书法艺术作品,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艺术的合璧之作。对《书谱》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书法理论典籍英译成果进行研究,有助于中外传统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书法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传播中国书法艺术思想。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书谱》及其孙大雨、张充和与傅汉思、毕罗的三个英译本。本课题解决的主要研究问题是,三种《书谱》英译本存在哪些文本差异?三种译本在原文解读和翻译策略上主要存在哪些不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以王宏印对“信达雅的现代诠释为翻译标准并由此设计了主体研究框架,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书谱》原文和三位译者的对应译文进行了文本学研究,并描述三种译本各自的翻译特征;然后对三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尤其针对《书谱》中的表现类文本成分和再现类文本成分进行翻译对比研究;最后,对三个译本的原文解读和翻译策略差异进行了原因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三个《书谱》英译本呈现出较大的文本面貌差异。三者在内容之信、语言之达、风貌之雅三个方面均存在较显著的不同。在信的层面,对《书谱》中书法理论、思想的核心命题和概念进行翻译时,孙大雨主要采用意译以及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处理方式,但是在较大程度上未能传递出《书谱》的书法理论和哲学思想内涵。张充和与傅汉思主要采用直译、改译和编译等多种处理方式,较为客观地再现了《书谱》书法文化内涵。毕罗主要采用异化、意译加直译并附注等处理方式,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化诠释,对《书谱》内容的传达总体上更为完整、客观。在达的层面,三位译者的遣词用句都比较灵活,各具特色,各译文总体上均较为符合再现类文字翻译的准确、流畅、鲜明,和表现类文字翻译的形象、得体、新颖,符合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的阅读习惯。在雅的层面,孙大雨基于《书谱》的整体语言风格进行了文学化翻译,对原文的表现类文字和再现类文字的翻译区分特征并不显著。其译本句式较简约匀称、整齐而有韵律,着重体现了原文的音、形、意美。张充和与傅汉思主要聚焦于《书谱》再现类文字的翻译,侧重于客观再现《书谱》原文的书法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雅。毕罗译本对原文表现类文字和再现类文字翻译的区分较为明显。在整体风格统一的基础上,他对于再现类文字,准确传达了其思想,译文连贯紧凑,信息性较强;对于表现类文字,适当体现了原文的音、形、意美。在总体翻译策略上,孙大雨主要倾向于文学性翻译,张充和与傅汉思以及毕罗则倾向于文化性翻译。三位译者对《书谱》的英译都呈现出自己一定的创造性。三个译本存在上述差异可能的主要原因是:从译者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来看,孙大雨翻译《书谱》时正在纽约求学。在这一时期他翻译《书谱》大概有两个缘由。一是他对书法的热爱。二是他想在汉英翻译中测验和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总的来说,孙大雨的翻译使用的是“诗性的意译法,语言上较为精彩。张充和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所以张、傅夫妇翻译的《书谱》是在美国书法教育背景下开展的,他们的译本要满足学习中国书法的国外大学生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严谨的译本是首要选择。而毕罗的译作对《书谱》原文及作者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研究,他的译作是博士阶段研究的产物,是其长期学术研究成果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