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对大学生欺骗行为的影响——内疚、羞耻的调节作用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孟维杰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402[教育学-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2[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教育学]
摘 要:欺骗广泛存在于各类物种中,不管是人还是动物,生存的一种常见且必不可少的行为就是欺骗。研究表明,在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中存在33%的欺骗行为(Burgoon et al.,2003),因此常见的欺骗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关注重点,本研究就是从减少欺骗行为的角度出发,探讨内疚、羞耻是否能延缓自我损耗的负面影响,从而减少欺骗行为的发生。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当自我控制资源不足时,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此时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更容易产生不道德行为(如欺骗行为)。但好在自我损耗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休息、自我控制训练等方式来调节改善的,内疚、羞耻作为消极的道德情绪是否能延缓自我损耗的负面影响,减少个体的欺骗行为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来一步步研究自我损耗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内疚对自我损耗和欺骗行为关系的影响,羞耻对自我损耗和欺骗行为关系的影响。实验1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是被试的自我损耗水平(自我损耗水平:高自我损耗、低自我损耗),因变量是被试的欺骗行为次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损耗程度与欺骗行为的多少呈显著正相关相关,即高自我损耗程度被试的欺骗行为要显著多于低自我损耗程度的被试,并检验了Stroop任务造成自我损耗的有效性,以及红点任务测量欺骗行为的有效性。实验二采用2(自我损耗水平:高自我损耗、低自我损耗)×2(内疚水平:启动内疚、不启动内疚)的被试间设计探讨内疚在自我损耗和欺骗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损耗、内疚的主效应都显著,他们的交互作用也显著,通过简单效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无论是高自我损耗还是低自我损耗,内疚都可以减少欺骗行为的发生,内疚可以延缓自我损耗的负面影响减少欺骗行为,与研究假设一致。实验3同样采用2(自我损耗水平:高自我损耗、低自我损耗)×2(羞耻水平:启动羞耻、不启动羞耻)的被试间设计探索羞耻在自我损耗和欺骗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损耗、羞耻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显著,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损耗状态下,启动羞耻与不启动羞耻在欺骗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启动羞耻组的欺骗行为显著少于对照组,与研究假设一致,即羞耻可以延缓自我损耗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欺骗行为。内疚、羞耻都在自我损耗与欺骗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