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列宁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观的比较研究 收藏
列宁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观的比较研究

列宁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观的比较研究

作     者:阳银银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陈爱萍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03[法学] 06[历史学] 060305[历史学-专门史与整体史]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0603[历史学-世界史] 

主      题:列宁 伯恩施坦 社会主义 比较 当代价值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繁荣与政治上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先设想形成一定反差。在此背景下,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实现后如何处理国家政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者无法回避的理论课题。在这些问题上,爱德华·伯恩施坦和列宁存在根本分歧。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发。在对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解读上,列宁立足俄国革命和建设现实,将社会主义融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并深入探索了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伯恩施坦立足西欧社会状况的考察,否定共产主义实现的可能性和最终意义,从道德意义上将之解释为一种伦理社会主义。基于对资本主义发展形势的不同判断,伯恩施坦与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路径上出现产生根本分歧。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斗争策略的实施背景已经与资本主义现实发展相去甚远,因此社会改良能够代替暴力革命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列宁则在肯定资本主义发展新面貌的同时,指出资本主义“形式民主背后的帝国主义本质,无产阶级坚持暴力革命的斗争策略仍旧具有现实性与合理性,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必须立足各国的革命实践。对国家阶级性与社会性关系的不同把握,导致伯恩施坦与列宁对革命后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及其发展的见解不同。伯恩施坦认为国家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机构,不同阶级均能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维护自身利益。列宁则认为国家是资产阶级暴力统治的工具,无产阶级唯有推翻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才能获得自身解放。直至进入共产主义,国家随着阶级的消失走向消亡,其政治职能逐渐淡化,社会职能愈加凸显。列宁与伯恩施坦对社会主义一系列问题的不同看法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争议较大的问题,反观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实践同样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本文对列宁与伯恩施坦关于社会主义一系列问题的比较性研究,对当下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发展实际、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