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南京老城背街小巷活力量化评价及内在相关性初探 收藏
南京老城背街小巷活力量化评价及内在相关性初探

南京老城背街小巷活力量化评价及内在相关性初探

作     者:徐心菡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徐小东;孔晖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主      题:活力 量化评价 内在相关性 多元线性回归 背街小巷 南京老城 

摘      要: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然而,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也催生了旧城失序、街道公共属性丧失、公共空间缺乏以及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入由增量发展转向存量优化的新阶段,创造“宜居、舒适、活力、共享的城市环境是现今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旧城中心活力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提升等一系列“城市双修工作逐渐成为当下城市建设的主要抓手。背街小巷空间作为居民重要的日常生活场所,其活力营造与环境品质提升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内不少城市的背街小巷整治一直在有序开展,并已取得阶段性建设成效。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街道活力评价角度出发,以背街小巷活力营造为研究内容,选取南京老城不同片区内的40条背街小巷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活力进行量化评价并揭示其内在相关性,进而提出针对背街小巷活力提升的策略建议。首先,论文对街道活力和背街小巷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厘清背街小巷的内涵,即其外在表征与构成要素;其次,建立背街小巷活力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在实证研究中,通过互联网和现场调研,采集行人活动、矢量地图、POI等基础研究数据,基于此对南京老城背街小巷活力进行量化评价与特征分析。最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系统聚类分析法等梳理对市民活动产生显著影响的环境品质要素,剖析影响背街小巷活力的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归纳总结背街小巷的活力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背街小巷的整治策略。研究认为,行人的客观活动和主观满意度是背街小巷活力的外在表征,开发强度、区位、功能、形态、设施与形象等是背街小巷活力的构成要素。就背街小巷活力影响要素的不同影响效应而言,对街巷行人活动产生显著影响的环境品质要素可分为全面型与片面型、积极型与消极型、强烈型与微弱型三组。根据行人活动的表现,背街小巷的活力类型层面呈现为四种类型,即:类型Ⅰ(高密度高波动高停留高满意度型)、类型Ⅱ(高密度高波动高停留低满意度型)、类型Ⅲ(低密度低波动低停留高满意度型)和类型Ⅳ(低密度低波动低停留低满意度型)。在此基础上,论文归纳总结出3级4类11项活力提升整治策略。具体而言,全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背街小巷活力、环境品质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街道活力及背街小巷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此外,介绍了研究内容与范围,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进行说明。第二章为量化体系构建。首先对背街小巷活力的内涵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背街小巷行人活动及环境品质两方面的评价指标,并详细介绍了各项指标的量化方法,最终建立背街小巷活力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四、五章是本文实证研究的核心内容。以南京老城40条背街小巷为例,第三章对各项活力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整治前后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第四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通过对量化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探析背街小巷活力的内在相关性;第五章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背街小巷活力类型进行分类讨论,探讨各类型的特征与不足,最后结合活力内在相关性凝练出背街小巷整治策略。第六章介绍了本文的结论、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总体而言,本文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出发,尝试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背街小巷活力进行研究,建立了背街小巷活力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南京老城背街小巷活力现状进行量化评价,挖掘出产生显著影响的环境要素并归纳总结其内在相关性,可为城市更新、城市双修进程中背街小巷的活力重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策略参考。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