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南山逸史《啸斋曲五种》研究 收藏
南山逸史《啸斋曲五种》研究

南山逸史《啸斋曲五种》研究

作     者:贾朝晶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吕文丽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 13[艺术学] 

主      题:南山逸史 《啸斋曲五种》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摘      要:南山逸史,名陈于鼎,字尔新,号实庵,南山逸史为其另一号,江苏宜兴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卒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他的文学作品,有为《春秋》破题的《麟旨定》、诗文以及戏曲作品《北西厢古本》《啸斋曲十种》等。由于种种缘故,其诗文、《北西厢古本》及《啸斋曲十种》中的一半戏曲作品均佚,现存的只有《麟旨定》和杂剧作品《啸斋曲五种》。《啸斋曲五种》被收录于邹式金的《杂剧三集》中,分别为《半臂寒》《长公妹》《中郎女》《京兆眉》《翠钿缘》。南山逸史早年中进士,入朝为官,后遭削职。弘光时期,他被起升,但在清朝入关之后选择降清。仕清之后,他再被革职,定居京口。后因参与复明之事被捕入狱,最终被按令处死。由于他生活于明末清初,跨越两朝,目睹了明末腐败的政治、激烈的党争和尖锐的民族矛盾,经历了鼎革时期的分崩离析,因此他在《啸斋曲五种》中对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借剧中人物之口揭露明朝吏治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对国家稳定的期许。他认识到在明末残酷的社会现实下国家必然走向灭亡,也认识到在这种现实面前人们所作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无济于事,遂将明朝的灭亡归结为命运的捉弄,渐渐衍生出归隐思想,这种思想在《啸斋曲五种》中有十分明确的显露。总之,南山逸史将明末遗民的亡国之痛、安定之愿、宿命之论和隐逸之心在《啸斋曲五种》中都表达出来。南山逸史在《啸斋曲五种》中,塑造了隐士、才女、帝王、小人等个性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明清易代之际,杂剧和传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相互贯通的情形体现在当时戏曲创作的方方面面。而在《啸斋曲五种》中,更多得体现了传奇对杂剧的影响。在结构上,《半臂寒》《长公妹》《中郎女》《京兆眉》遵照了杂剧一本四折的结构体制,《翠钿缘》则为一本五折。但南山逸史将每一“折改称为“出,每一出出目都遵循南曲传奇的二言形式。在脚色安排上,南山逸史突破了杂剧脚色的限制,大胆采用传奇的脚色设置,且不再遵循一人主唱的体制,各剧中有独唱、有分唱,分唱中又有合唱。剧中人物的装扮根据人物身份和场合的不同随时变换,使其更适合场上表演,这对于明末清初杂剧的案头化倾向是一种反拨,其搬演情况虽无记载,但在台上演出的可能性非常大。在语言风格上,《啸斋曲五种》曲白相生,集唐诗、用叠词、取典故,十分有意境,属“场上之曲。总之,《啸斋曲五种》反映了鼎革时期遗民的情绪,因此它在研究明末清初文人心态方面,体现出较大的思想价值。在整个戏曲发展史上,《啸斋曲五种》不是一流,但在明末清初的杂剧作品中,可称上乘。它体现了南山逸史在创作时能够审时度势的思想,即既顺应戏曲发展的潮流,又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继承、有创新,敢于对传统发起挑战。《啸斋曲五种》的存在,为学者理清杂剧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材料支持,能够使后人更加详细地了解明末清初杂剧的整体风貌。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