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纳庆、马道剖面泥盆-石炭纪之交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祁玉平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主 题:牙形刺 生物地层 法门阶 杜内阶 泥盆-石炭系界线 纳庆剖面 马道剖面
摘 要:石炭系底界,即密西西比亚系杜内阶底界的国际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Global Standard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GSSP)于 1991 年确立于法国的 La Serre 剖面,以牙形刺Siphonodella ***演化谱系中 ***的首次出现作为界线标志。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一 GSSP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并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重新确立。同时,晚泥盆世法门期至密西西比亚纪杜内期也是重要的全球气候转换期,精确厘定这一时期的生物地层框架亦将有助于建立全球事件对比框架。牙形刺,相较有孔虫、菊石、珊瑚等其他门类,更具有进行全球对比的优势,被广泛用于这一层段的生物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中。本论文围绕上述问题,在这一时期的经典研究区——华南展开研究,力求建立精确的牙形刺生物地层框架并与其他区域进行对比。本文选取了贵州省罗甸县纳庆剖面以及贵州省独山县马道剖面,详细研究了其中的牙形刺P1分子并对其进行系统描述,其中Pseudopolygnathus micropunctatus Morphotype 1和Morphotype 3为华南的首次报道。在纳庆剖面,由老到新依次识别出了 9个牙形刺带,分别为:Palmatolepis marginifera marginifera 带,Palmatolepis rugosa trachytera带,Polygnathus styriacus带,Palmatolepis gracilis manca 带,Palmatolepis gracilis expansa 带,Siphonodella isosticha带,Gnathodus punctatus带,Gnathodus typicus-Gnathodus cuneiformis带,Gnathodus typicus-Protognathodus cordiformis带,并将泥盆-石炭系界线置于 84-92.5 m的碎屑岩层中。在马道剖面,我们由老到新依次识别出了 3个牙形刺带,即 Bispathodus ultimus 带,Siphonodella isosticha 带和 Polygnathus communis carina带,并将泥盆-石炭系界线置于46m处,即融县组上部白云岩段的底部。基于详细的牙形刺材料,将以上生物带与其他地区进行了良好对比,对所出现的牙形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并讨论了一些关键种的延限。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开展本地区泥盆-石炭系界线再研究及泥盆-石炭纪之交的全球典型气候转换期的重大生物与环境事件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