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生态德育研究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季爱民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030505[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03[法学] 030501[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 要:由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也获得了新的关注,重视大学生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并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寻求趋向自然的回归,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责任。在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人类过分影响大自然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生态文明是新形式下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既契合新时代社会生态建设的现实需要,又能够关照到这一道德教育主体,有利于回归德育的本质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共生理论与生态思想有着相互通和之处,通过系统地梳理共生理论在生态德育建设的借鉴,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中寻觅到思想来源。共生理论与生态德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两者具有共同的目的倾向,共生能够凸显德育的主体、彰显德育过程的关系性。据此,结合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的大学生生态德育的现状,基于共生理念的相关思路,分别围绕大学生生态德育的目标、原则、方法和模式这四个方面,提出关于大学生生态德育的新思路。首先,明确生态德育的目标是促进德育主体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将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意志和生态行为之间的共生关系统一起来,促进生态目标的实现。其次,厘清生态德育的原则是发挥生态德育效果的重要保障,将平等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融入大学生生态德育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理解生态德育的理念。再次,在实施方法上致力于实现由相对单一的方法向多种方法的协调整合,从大学生自身获得教育的方法到参与社会服务,这样在多种方法的整合的过程中深化大学生对于生态德育多层共生关系的体验,有助于其共生思维的培育。最后,在实施模式上,充分借鉴共生理论中对于共生要素、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的分析方式,提出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引导大学生主动承担生态责任、营造和谐开放的生态教育共同体和优化共生的实践环境四个方面的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