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羊三木油田羊三断块馆陶组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 收藏
羊三木油田羊三断块馆陶组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

羊三木油田羊三断块馆陶组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

作     者:支树宝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林承焰;张宪国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820[工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工学] 082002[工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主      题:砂质辫状河 储层构型 羊三木油田 馆二段 

摘      要:羊三木油田已开发近50年,主力断块羊三断块馆二油组注采井网相对完善,但油层水淹严重,含水大于94%,剩余油相对分散,对储层沉积特征的认识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油藏精细开发的需求,急需细化储层沉积结构认识,指导优化注水和剩余油经济高效挖潜。本论文综合岩心、测井、分析测试及开发动态信息,开展了沉积微相及其内部储层构型的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级次储层构型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为研究区开发调整提供指导。以区域沉积背景为基础,充分利用研究区密闭取心井资料,开展沉积微相精细刻画,落实了研究区目的层发育砂质辫状河沉积,识别出研究区发育10种岩相类型和5种沉积微相类型。以测井相分析为基础,描述了研究区沉积微相展布特征,该区辫状河砂体发育,砂体在全区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平面上,单一辫流带规模和心滩规模在Ng II单层最小,在Ng II、Ng II、Ng II和Ng II单层中相对较大。且含细粒沉积的沉积微相如废弃河道、溢岸沉积和泛滥平原沉积整体不发育,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Ng II单层中,上述3种沉积微相相对最为发育;在Ng II、Ng II、Ng II和Ng II单层中相对不发育。垂向上,Ng II和Ng II单层处于基准面上升的阶段,A/S相对较小。Ng II单层时期,基准面达到最高,A/S最大。Ng II和Ng II单层时期,基准面处于下降阶段,A/S变小。采用“层次分析、模式拟合、规模约束、动态资料指导的研究思路,利用岩心、测井、分析测试、开发动态等资料进行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的识别与刻画。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四级构型单元包括心滩、砂质辫状河道、泥质半充填河道、泥质全充填河道、溢岸沉积和泛滥平原6种类型。三级构型单元包括心滩内部增生体、落淤层和坝上沟道3种类型。研究区落淤层在砂体中以夹层形式出现,形成泥质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夹层3种类型,在平面上具有局部连片和离散状两种分布模式。其中局部连片状分布样式的落淤层沉积最为发育,呈离散状分布样式的落淤层沉积相对较少。对研究区不同储层构型单元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一辫流带宽度一般为1600-2500m;心滩宽度为150-550m,平均为340m;心滩长度为380-1000m,平均为650m;心滩长宽比约为2:1;辫状河道宽度为17-171m,平均为70m。增生体的厚度为1.56-7.96m,平均为3.33m;坝上沟道的厚度为1.48-4.46m,平均为2.73m。落淤层倾角为0.6°-5°,平均为2.7°。在储层构型刻画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动态和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储层构型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于五级构型单元,由于研究区发育高渗-特高渗储层,在多层合采的情况下,层间隔层发育有利于提高水驱开发效果,剩余油相对不富集。四级构型单元中,半泥质河道的侧向遮挡作用造成砂体上部连通性不好、下部连通性好,易形成邻近砂体顶部剩余油富集。泥质全充填河道则具有更强的侧向遮挡作用,形成泥岩遮挡型的剩余油富集。三级构型单元中,增生体内部孔渗韵律性控制剩余油垂向分布,主要呈正韵律分布特征;少数剩余油韵律特征呈下部正韵律、上部反韵律的特征,其下部仍受孔渗韵律性控制,上部受增生体间夹层对注入水的遮挡作用而形成界面遮挡型剩余油。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总结了研究区可能出现的不同级别构型单元中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从而为油田进一步的开发提供建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