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社会敌意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建榕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0402[教育学-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2[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教育学]
主 题:敌意情境 感知社会敌意 外显攻击 内隐攻击 负性情绪体验 人际归因
摘 要:敌意情境是影响攻击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发现,在挑衅、排斥、激惹等相对“激烈的敌意情境下会直接导致攻击行为。而另一方面相对“温和的敌意情境是否会影响攻击,相关研究还较少涉及。社会敌意被认为是相对“温和的敌意情境,社会敌意行为被认为是一种负性人际交往模式,动作实施者采取相对不起眼和隐蔽的动作,传达敌意信号。本研究从“攻击根源于微小事件出发,探讨感知社会敌意对于攻击性的影响。研究包括4个实验:研究1采用感知社会敌意范式和辣酱实验范式,通过电脑屏幕呈现物品选择任务,进行感知社会敌意操纵,再用辣酱实验范式测验被试的外显攻击行为,考察了感知社会敌意对外显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2在研究1的基础上引入情绪体验这一变量,分别在实验开始前测量被试的基线情绪,实验后测量被试的即时情绪,考察情绪体验在感知社会敌意与外显攻击行为之间的作用。研究3通过《多维度——多归因量表(MMCS)》筛选出人际外归因被试60人,人际内归因被试60人,采用2(感知社会敌意、感知社会善念)*2(人际外归因、人际内归因)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不同人际归因方式在感知社会敌意、情绪体验与外显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4在研究1的基础上,以内隐攻击为因变量,重复研究1-3的研究步骤,考察感知社会敌意对内隐攻击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感知社会敌意影响大学生的外显攻击行为。个体感知社会敌意后,会表现出更高的外显攻击行为。(2)感知社会敌意后个体有着更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感知社会敌意与负性情绪、外显攻击行为之间关系密切,负性情绪体验在感知社会敌意与外显攻击行为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3)不同人际归因方式在感知社会敌意影响负性情绪体验与外显攻击行为中发挥调节作用,人际外归因被试在感知社会敌意后,有更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并有着更高的外显攻击行为。(4)个体感知社会敌意后,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内隐攻击;不同人际归因方式在感知社会敌意与内隐攻击发挥调节作用,人际外归因被试在感知社会敌意后,有着更高的内隐攻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