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香水》两个中译本的前景化语言对比研究 收藏
《香水》两个中译本的前景化语言对比研究

《香水》两个中译本的前景化语言对比研究

作     者:李影藤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冷慧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204[文学-德语语言文学] 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1[文学-文艺学] 

主      题: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香水》 文学文体学 前景化 

摘      要: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是当代德语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文学造诣与天赋离不开他的家庭环境:聚斯金德的父亲是作家、翻译家,曾供职于《南德意志报》,哥哥是新闻记者。聚斯金德的代表作《香水》自发行以来,一直广受业界和读者群体的赞誉,并获得数个文学奖项。迄今为止《香水》一书更是被翻译成48种语言,成为后现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香水》笔触细腻,文体新奇,作者擅长使用别出心裁的创作手法,令读者大开眼界,由衷赞叹。但截至目前,尽管国外学者对《香水》一书的文学文体学研究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国内对其原著和译作的研究分析仍处在起步阶段,而以文学文体学中的“前景化语言角度切入的分析路径更是鲜见。聚斯金德的《香水》于1985年问世,而后在1988年,《香水》一书则首次以中文译本的形式出现在中国读者的视野中。1988年1月,李清华通过漓江出版社发行第一版中文译本《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同年12月,金弢版译作《香水:一个凶手的故事》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发行,这是大多数中文读者与聚斯金德笔下的梦幻“气味王国的第一次邂逅。2006年依据《香水》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更是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香水热,令国内更多读者了解到这个别出心裁的“凶手故事,也进一步激发国内读者对《香水》一书的兴趣与热情。本文选取李清华版和金弢版的《香水》译本,重点探究两个中译本文本内的差异,尤其是两个文本在文体上的差异,并借助文学文体学下的前景化理论,以该理论为研究角度,对比分析两个中译本在还原原作前景化语言上的差异及其对于读者接受所带来的影响。“前景化的概念最早源于绘画艺术领域,意为让文学文本中需要突出刻画的人物或事物位于显眼的位置,显著地区别于文本中的其他部分,从而达到突出强调的文学效果,即“前景化。但前景化并非完全等同于“突出或者“强调,因为“前景化是“有动因的突出或强调,此处的“动因有多种可能性,抑或是服务于文本及其文体,增加文本表现力和感染力,抑或是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导其深入思考,进而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本论文框架基于杰弗里·利奇理论中对前景化的分类,即实现层、形式层和语义层三大宏观层面,聚焦于前两个层面下的八大前景化类型,即书写前景化、语法前景化、历史时期前景化、文化前景化、修辞前景化(比喻、反复、夸张、通感),对《香水》一书中的前景化语言进行识别,譬如原著中作者对“气味的隐喻数不胜数,其中又杂糅大量通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此外,反复的修辞手法也是体现前景化语言的重要标识;其次,本论文根据这八大前景化类型,从原著和两个中译本中摘取译例,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法,探讨李清华版《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与金弢版《香水:一个凶手的故事》在还原原著前景化语言上的差异及其对中文读者的影响,进而阐释前景化语言对于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译介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译者在文学作品译介的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对前景化语言的识别与再现,旨在为未来的德汉文学译介工作发挥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