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杜鹃雏鸟乞食声对地面巢捕食率的影响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龙舞;徐承香
授予年度:2021年
主 题:巢捕食 鸟类巢寄生 大杜鹃 灰林鵖 黑喉石鵖 戈氏岩鹀 乞食强度 巢捕食风险
摘 要:巢捕食是导致大多数鸟类巢失败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和改变鸟类生活史策略和行为的重要选择压力。巢捕食包括天敌捕食和人为破坏,鸟类巢寄生是巢捕食方式的一种。通常寄生雏鸟的体型一般较宿主大,会通过夸张且高频的乞食声刺激亲鸟增加递食频率而获取更多食物供其生长,其声频甚至高于宿主整窝的总和,高强度的乞食声对于捕食者而言更有可能增加可定位性,从而可能增加巢捕食的风险。但是最新关于寄生者乞食声影响巢捕食率的研究表明寄生者高强度的乞食声不会增加巢捕食风险,然而该结论对于本就处于高捕食风险高捕食率的地面巢而言可能并不适用。为了探究寄生者乞食声对地面巢捕食风险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年4至8月在六枝特区对大杜鹃(Cuculus canorus)雏鸟和当地共域繁殖的三种地面巢鸟类宿主:灰林鵖(Saxicila ferreus)、黑喉石鵖(Saxicila maurus)和戈氏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的雏鸟乞食声进行录音并分析对比各声音参数,结合对比往年寄生巢与自然巢的捕食率以及人工巢回放实验,探究大杜鹃的乞食声对地面巢捕食风险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索和发现地面巢反捕食和反寄生的生活史策略。2018年至2019年的捕食结果显示,大杜鹃寄生巢捕食率显著高于自然巢,并且在被录音的巢中,寄生巢捕食率也是高于自然巢的。对所录音的乞食声进行分析后发现,大杜鹃乞食声均高于三种地面巢雏鸟,但呼叫频率显著低于灰林鵖和黑喉石鵖,且观察语谱图发现大杜鹃雏鸟乞食声结构与灰林鵖和黑喉石鵖的雏鸟乞食声相似而与戈氏岩鹀相差甚远。而在当地大杜鹃是以灰林鵖和黑喉石鵖作为宿主,表明大杜鹃的高乞食声会增加地面巢的捕食风险,然而在本就处于高捕食风险的地面生境中,大杜鹃可能会抑制其乞食行为,降低乞食呼叫频率,而且更偏向于通过模仿宿主雏鸟的乞食声来操控宿主增加喂食,从而降低被捕食者发现的几率。人工巢播放实验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播放大杜鹃乞食声和空白片段,并记录人工巢的捕食结果。然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捕食结果没有差异,说明大杜鹃乞食声可能并不是造成高捕食率的重要原因。该结果不能支持真巢实验的结论,也有可能是因为实验样本量不足,且实验条件与自然条件存在差距,因此结果产生偏差。研究结果说明了在高捕食风险的地面生境中,寄生巢中大杜鹃雏鸟的高乞食声是影响巢捕食风险的因素之一。除了寄生者乞食声可能是造成地面寄生巢捕食代价的诱因以外,巢寄生影响地面巢捕食风险,致使寄生巢捕食率高于自然巢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大杜鹃拱卵拱雏行为和超长的育雏时间,这些都会增加巢被捕食者发现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