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西县农户农地经营与农地流转对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高凤杰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120405[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脱贫攻坚制度与政策,取得了显著的减贫成效。我国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中部、西南及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作为主要贫困区,贫困人口较多、贫困发生率较高且脱贫难度较大,脱贫攻坚工作仍然是重点难点问题,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本文利用黑龙江省兰西县农户调研数据,从收入及“两不愁和三保障方面构建测度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指标体系,分析农地经营与农地流转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机制,并设计相关减贫政策,其研究结果可直接用于研究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以期为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制定相关扶贫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农地经营、农地流转、多维贫困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维贫困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经营决策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据,以东北地区典型国家级贫困县——兰西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2017年8月对研究区15个乡镇30个行政村967户农户问卷调研数据,基于Alkire和Foster提出的“A-F双界限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从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方面,选取收入(人均纯收入)、教育(学历水平和适龄儿童入学)、健康(疾病和医疗保障)、生活水平(饮用水、电力设施、道路、卫生状况、住房)和土地(人均土地面积)5个维度11个指标构建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并测算样本农户多维贫困状况。运用PSM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挖掘农户农地经营与农地流转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机制。根据多维贫困的测算结果,选用k=0.3作为是否贫困的临界值。以农地经营(农地面积、地均投入)与农地流转(是否转入、是否转出、转入规模、转出规模、转入价格、转出价格)为核心解释变量,结合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并参考现有研究文献,将户主特征(户主性别、户主学历、户主年龄)、家庭特征(家庭规模、家庭劳动力数、医疗保障、非农就业人数)和社区特征(集体经济状况)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多维贫困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K值的不断增大,使得贫困覆盖范围逐渐减小,其贫困程度不断加深,整体贫困状况下降。当K=0.1和0.2时,绝大多数家庭存在个别指标上贫困;k=0.4-0.6时,存在极少数多维贫困家庭;K=0.7时,几乎不存在贫困的家庭。从测算结果看,K=0.3更具有观测性,应以K≥0.3来定义多维贫困。(2)在人均纯收入、学历水平、适龄儿童入学、疾病、医疗保障、饮用水、电力设施、道路、卫生状况、住房和人均土地面积11个指标中,其各指标的贫困贡献率分别为29.94%、2.05%、0.40%、13.67%、5.69%、1.96%、0%、0%、2.58%、3.69%和40.0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土地的贫困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收入,疾病的贫困贡献率排列第三。土地是农户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3)农地经营和农地流转对多维贫困影响显著。对于无流转行为的经营户和转出农地的非经营户,农地经营面积和转出农地面积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有显著负向影响,其农地经营面积越多、转出农地面积越多,越有利于农户家庭摆脱贫困;对于转入农地的经营户,转入农地面积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呈U型关系,当转入农地面积小于46.5亩时,转入农地面积越多,越有利于农户家庭摆脱贫困。(4)户主学历、家庭劳动力数和非农就业人数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有显著负向影响,说明户主学历越高、家庭劳动力数和非农就业人数越多,越有利于农户家庭摆脱贫困。家庭规模和户主年龄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户主年龄的增长和家庭规模的增加,不利于农户家庭摆脱贫困。本文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完善农地经营体系、健全农地流转机制、提升农户家庭人力资本等相关减贫政策建议,进而缓解农户家庭的贫困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