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柚果面病害病原鉴定和柑橘黑点病的药剂防治 收藏
柚果面病害病原鉴定和柑橘黑点病的药剂防治

柚果面病害病原鉴定和柑橘黑点病的药剂防治

作     者:吕靖雯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红叶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4[农学-植物保护] 090401[农学-植物病理学] 090402[农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主      题:枝孢属 宏基因组分析 脂点黄斑病 柑橘黑点病 化学防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果实外观品质要求的提高,柚果果面斑点瑕疵类病害日益受到重视,病害严重影响鲜销果实的外观和销售价格,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2015年起至今,针对全国多处柚果产区柚果果面斑点瑕疵病害展开针对性研究。运用传统病害病原鉴定组织分离法对广东、广西等地区的柚果面枝孢菌斑点病进行病原鉴定,采用扩增子宏测序新技术分析阳朔和苍南的特色柚果品种脂斑病潜在病原。此外,在浙江宁海、临海和江西南丰三地开展了柑橘黑点病防治药剂的筛选试验。本研究为各地相关病害的有效防治奠定基础。现将本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1.柚果面枝孢菌斑点病病原鉴定近年来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柚果实上普遍发生一种斑点病,病害主要发生在已转色的成熟果实表面,病斑细小,红褐色,近圆形或不定形,中央略凹陷,渐变灰白色,偶尔可见少量的黑色霉状物。为害仅限果皮,仅影响果实的商品性,不影响果实内在品质。对病健交界处进行组织分离培养,对从中获得的20株枝孢属真菌进行了菌落特征和形态学特征的详细观察,并结合r DNA ITS区、TEF区和ACT区的序列比对分析,对这些真菌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枝孢菌可分为2个种,即Cladosporium tenuissimum和***。分离得到的20株菌株有18株属于***,只有2株为***,故***为优势种,而***是我国的一个新记录种,也是首次从柑橘属植物上分离得到。根据柯赫氏法则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这2种枝孢菌株均可在柚果上引起典型的斑点症状,其症状与田间观察到的相一致。2.分析柚果果面脂点黄斑病的潜在病原菌沙田柚和四季柚(Citrus grandis)是分别是广西阳朔和浙江苍南的主要特色经济作物,以鲜果销售为主,但近年来发现脂点黄斑病发生严重,病菌为害果实在果皮上产生病斑,降低了果实的品质和商品价值。该病害经Whiteside十多年的研究认为病原为Mycosphaerella citri Whiteside,随后经过Braun系统分类分析后新命名为Zasmidium citri-griseum(***)***&Crous。我国以往并没有对该病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不加选择的将其病原认为是Zasmidium citri-griseum。本研究从阳朔和苍南的4个柚果果园中收集带有典型症状的病果和健康果进行研究,利用非培养的ITS1扩增子宏测序技术分析其潜在病原。结果显示,与健康果实相比感病果实柚果果皮的真菌丰度、多样性、菌落结构和组成都有所改变。更重要的是感病果实上属于Mycosphaerellaceae的种群相对丰度有显著提高,而以往从患病组织中分离得到的真菌Zasmidium和Pseudocercospora都属于这个科。Pseudocercospora种群的相对丰度在果实感病后显著提高,四个果园分别从0.5%提高到19.8%、3.8%、13.6%和2.5%。本研究表明除了Zasmidium种群,Pseudocercospora属真菌在该病害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病害具体的致病因子还需进一步的研究。3.柑橘黑点病田间有效防治药剂筛选本文根据50余种杀菌剂及其混剂对黑点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的离体试验结果,从中选取了效果较好的药剂及混配药剂20余种在三地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三地试验中加入代森锰锌的处理普遍防效较好,其中只有在临海的试验中发现1000倍的50%氟啶胺悬浮液处理的防效为90.2%,与该组防效为91.2%的600倍的80%代森锰锌(大生)混合0.5%矿物油(绿颖)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可选作为代森锰锌的替代或轮换药品。其他处理的防效均低于代森锰锌处理,故600倍代森锰锌混配0.5%矿物油是当前最经济有效的田间黑点病防治措施。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