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60年代初早期规划街区城市形态要素演变分析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戴俭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主 题:城市形态要素 月坛街区 空间格局 早期规划街区 耦合作用
摘 要:研究城市形态形成的原因以及一般性的方式方法,是对于城市形态研究的宏观、中观知识的整体把控,有利于了解城市发展历史、未来的规律性变化。本文以月坛街区为例,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差异及影响因素,理解城市形态演变体系。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政治、社会生产力、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等因子都对城市形态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发展最终所呈现出的空间意识外形,是各个时期受到多样化因子影响下所产生的物质要素不断累积的结果。月坛街区是建国之后重点规划建设的城市空间之一,早期规划体系的直接引导,使得街区空间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代表性的时代特征,间接的呈现出城市的发展背景,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典型特质。研究影响月坛街区形态演替的原因和机理,对剖析规划型街区这一类城市空间的形态演变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对象是月坛街区,“北京60年代早期规划是对该研究对象的限定描述,以区别于自古建设发展起来的城市空间和现代化建设之后发展起来的城市空间。本文对于月坛街区空间发展时序的研究为60年代以后至今。主体分为五个部分,以时间轴为序,从建国之后开始推演,通过比较地块组织、街巷结构、建筑组成形式三类平面格局要素的变化,探究各个历史时期物质形态特征和更新规律。通过影像图的叠加,推导出每个历史时期新增、消失和保留三种要素形态和组成方式,剖析其空间形态演变特点。同时从整体城市空间体系进行把握,详述平面格局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及机理过程。另一方面,以非物质因素为引导,分析不同阶段社会环境背景,结合抽象的社会空间格局与具体的街区形态演变特点,形成概念化的城市形态演变体系。现有的城市更新保护过程中,社会环境与物质空间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新的物质更替始终无法脱离老旧建设物,旧有空间环境对新生事物产生着持续地影响和制约作用,将二者纳入空间环境的考量范畴中,构建完整的城市形态演变体系。结论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研究动力因子的制约性和耦合机制,分析城市建设活动中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等社会环境的作用原理。二是总结单元形态演变过程中各要素的传承、衍生和湮灭形式。结合各个时期的发展特色,推导出早期规划街区周期性演变规律。三是根据现有的城市化发展问题,结合城市更新演变规律,对未来的街区发展格局提出建议和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