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理论基础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评价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津莉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摘 要:伴随新时期城市建设技术水平突增、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局面,高技术更加需要高情感的支撑平衡,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汇集地——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面临文脉危机、情感失衡的严峻挑战:传统规划注重各类保护范围线的划定、高度控制等诸多刚性管控要求,但对于街区公共空间中体现出的历史价值、场所精神等文化精神内涵、空间与人的心理行为关系等方面缺乏足够重视与引导,因此,从文脉视角思考并重新审视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尤为重要。本文从文脉理论研究出发,将文脉理论应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范畴。研究文脉理论基础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构成、特征、原则与标准。首先,本文从文脉关系与表现形态出发,找出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与文脉的契合点,研究文脉与地脉、文脉与史脉、文脉与人脉的关系,找出各自脉络关系的维系点: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文脉-地脉维系点)、文化遗产(文脉-史脉维系点)、人的心理与行为(文脉-人脉维系点),在此基础上确定街区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分别是空间建成环境、历史建成环境、人的感受认知、人的活动行为。其次,对文脉理论、公共空间研究的系统梳理,归纳文脉理论特征、公共空间文脉特征,总结出共性文脉特征,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概念定义,总结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个性文脉特征,将共性、个性特征加以汇集,总结出文脉理论基础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特征。最后,通过梳理文脉模型,对文脉切片内部稳态、文脉链可持续的演化机制进行阐释,结合现实中的文脉切片内部稳态失衡表现,进一步推导出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文脉原则与标准。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文脉理论基础上,确立了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评价层次,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依照文脉模型研究层次推导出街区公共空间评价层次。其次,与文脉切片内部构成要素相对应,确定公共空间建成环境、历史保护文化展示、公共空间感受认知、公共空间活动行为四个研究维度。然后,在现有文献资料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指出现存指标体系存在问题,结合街区公共空间文脉原则与标准,确定评价内容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次,进行权重计算方法的探讨,选取客观赋权方法中的熵权法进行权重计算,对最终得分档次进行研判描述。最后,选取天津五大道、一宫花园、泰安道、古文化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实证研究。从面域、线性空间两方面,对公共空间建成环境、历史保护文化展示、公共空间感受认知、公共空间活动行为四个维度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统计和权重计算,得出统计结果进行街区指标比对分析、街区综合研判评价总结,提出文脉理论基础上的各街区相应的公共空间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