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怨恨及其化解策略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章乐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030505[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03[法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 要:怨恨是一种因某种原因所导致的不满、愤懑或者敌意情绪,且这种情绪由于自身无力发泄只能被长期隐忍于内心。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怨恨也是一直客观存在的。学生的怨恨与个人心理和品质因素相关,但更与其学校教育的问题相关。教育作为一种发展人的活动,其中的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怨恨,继而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本研究以学生怨恨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怨恨的基础上围绕学生怨恨的性质和后果等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导致学生怨恨的教育问题,探讨这些问题是如何导致怨恨的产生,最后寻求学生怨恨的化解思路和对策。论文首先对怨恨进行了概述,包括梳理以往对怨恨的相关定义,并且将怨恨与其他愤恨、仇恨、嫉妒等概念相区分,澄清怨恨的概念。怨恨的产生因素既涉及到内部因素诸如个人的气质禀赋,也与外部因素比如个人的生活环境相关,个体的怨恨通常都是二者相互影响作用形成的。怨恨的具体产生机制为:首先个体遭受到伤害和挫折之后形成的受伤害感和失衡心理是怨恨的最初始形态,受挫之后的外向归因则将这些初始形态继续推进演变成为怨恨的各种初始形式;然后个体由于虚弱体验而无力发泄激情只能强抑于心发生再强化,随后不断的抑制过程便使得这些激情不断在内心翻滚,开始心灵的自我毒害,由此产生怨恨。其次,围绕“学生怨恨进行讨论分析。主要包括对学生怨恨的概念、对象类型和后果等进行界定说明;其中,学生产生怨恨之后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包括对学生生理和心理影响、校园人际关系和氛围的影响、以及最不易察觉到的道德后果。第三,分析学校教育中的某些问题与学生怨恨的产生。主要围绕学校教育中的病态竞争、规范的异化和过度标准化三个问题以及它们分别是如何导致学生怨恨的产生进行讨论。随后,在此基础上对三种教育问题进行简要的社会原因分析,分别呈现了身份教育凸显、官僚制度形成后的管理需要、“社会的麦当劳化以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四个原因对教育问题的分析。最后,基于第三章中教育问题背后的社会原因说明化解学生怨恨的思路和对策。首先肯定心理层面的积极教育援助的必要性,其次强调必须回归到学生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上面,分别针对这些教育问题提出相应的社会或学校层面对策以化解怨恨。要化解病态竞争所导致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转变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从关注身份争夺到关注公共福祉,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中具体的合作性学习策略来化解;规范的异化问题则需要回归到规范的本性和意义,继而寻求明确合理的规范限度、强调规范建立的学生参与等具体措施的帮助;至于教育过度追求标准化问题导致的学生怨恨,相关措施为明确标准化的领域、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及开拓个性化教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