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填海工程对天津近海鱼类资源的影响及评估
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树林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90803[农学-渔业资源] 0908[农学-水产] 09[农学]
主 题:天津近海 围填海工程 鱼类资源 鱼类生物学 资源评估
摘 要:天津近岸海域,地处渤海湾最西端,历史上该海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是许多洄游性鱼类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然而,受围填海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天津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研究通过2017年和2018年调查数据,对天津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进行初步研究,并结合有关资料,分析了天津围填海工程对鱼类群落的影响,并对其资源量进行了估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调查期间共捕获鱼类26种,其中2017年和2018年各捕获23种,鱼类种类组成在区域和年份间均无显著差异。鱼类优势种以矛尾鰕虎鱼(Chaetueichthys stigmatias)、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等小型鱼类组成为主,优势种组成在区域和年份间略有不同。鱼类年平均相对密度在区域及年份间差异显著(P0.05);年平均相对生物量在区域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年份间差异显著(P0.05)。CLUSTER聚类和MDS多维度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围填海域与附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存在差异。2017年调查只有6月份采集到鱼卵,共3目5科;2018年调查只有4-9月采集到鱼卵,共5目8科。鱼卵种类数在区域间差异不显著,在年份间差异显著。2017年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3目4科5种,2018年只有5-8月和11月采集到仔稚鱼,共采集到仔稚鱼9种(属)。仔稚鱼种类数在区域和年份间差异均不显著。鱼卵、仔稚鱼年平均相对密度在区域和年份间差异均显著。CLUSTER和MDS分析结果表明,鱼卵、仔稚鱼区域间群落相似性较低,形成了不同的小生境。以2006年和2008年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围填海工程建成前后鱼类资源损失量进行评估。围填海后,天津海域鱼类种类数减少34种,资源量下降75.45%;鱼卵种类数减少11种,资源量下降95.07%;仔稚鱼种类数减少12种,资源量下降94.89%。围填海工程导致天津近海每年损失鱼类资源量302.3 t、鱼卵17.24×10 ind和仔稚鱼11.96×10 ind,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913.2万元。本次调查与围填海前相比较,鱼类种类数减少27种,资源量下降94.95%;鱼卵、仔稚鱼资源量损失率高达86.09%以上;鱼场重心及产卵场重心均向东南外海转移。通过对斑鰶、黄鲫(Setipinna taty)、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花鲈(Lateolabrar japonicus)进行生物学指标测定,并对其体重-体长关系和年龄组成研究分析,发现天津近海鱼类群落主要以小型低龄鱼类组成为主。4种经济鱼类的体长-体重关系式拟合效果较好,能够准确反映当前天津海域样本鱼类的体质量关系。对已捕获的26种鱼类进行饵料类群分析,结果表明,鱼类群落包括6个功能群,分别为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广食性功能群和杂食性功能群;根据渔获量组成,天津近海的主要功能群为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和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