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目的论视角下戏曲翻译特性研究 收藏
目的论视角下戏曲翻译特性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戏曲翻译特性研究

作     者:杨建森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俞碧芳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戏曲翻译 《牡丹亭》 目的论 

摘      要:本文介绍了18世纪至今戏曲翻译的概况,并以《牡丹亭》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和美国汉学家白之的译本做个案研究,旨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戏曲翻译的特点。研究表明:1.从宏观上看,目的原则影响了18世纪至今的戏曲翻译。在18世纪,戏曲译本主要为选译本和改编本。发展到19世纪,戏曲译本以全译本为主。而在20世纪初至1948年期间,译者倾向于向读者呈现戏曲的改编本、全译本等译本。在1949年至1977年期间,中国译者的戏曲译本高度重视政治性,其次才是读者的需求,而外国译者的戏曲译本则注重于背景知识的介绍。1978年后,中国译者转而重视戏曲原文意思及艺术性的传达,而外国译者则注重于展示中国文化,兼顾读者需求。2.从微观上看,许译本注重传达戏曲原文的意思和艺术性,而白之的译本则注重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兼顾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许译本倾向于使用异化的策略,而白之译本则倾向于兼用归化和异化的策略,旨在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形式。可见,目的原则影响了许译本和白之译本对修辞的翻译。此外,许译本和白之译本对词汇和句法的翻译都体现了连贯原则,在语音层面上均遵守了忠实原则。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