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研究 收藏
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研究

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研究

作     者:钱源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夏寒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060205[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民国时期 政府审计 地方审计 审计制度 

摘      要:近代以来,长期战乱,地方财政混乱,官员贪污腐败严重,为整顿吏治,发展地方经济,各地政府纷纷要求设立地方审计机关。民国时期地方审计机关经过设立、撤销、重新设立的多次变更与发展,机构设置日趋完备,审计的内容不断扩充,审计的方式不断发展,相关的管理制度也逐渐健全,但由于当时环境和制度的局限性,地方审计机关发挥的作用有限。本文以史实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大量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结合审计学者和历史专家公开发表的著作中关于民国时期政府审计制度的论述,对其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总结出其历史特征、历史作用,并分析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的局限性,最终得出历史启示。本文首先对民国时期和审计制度进行概念界定,确定民国的时间范围和审计制度应包含的要素。之后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从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当时的财政制度入手,系统的介绍了民国时期地方审计机关所处的政治与经济环境。接着对民国不同时期地方审计机关设置的基本情况分别进行系统阐述,全面展示当时地方审计机关的发展过程。同时,详细研究了地方审计人员的情况。之后,从七个方面详细叙述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的基本内涵。通过对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的深入研究,本文总结出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的历史特征:地方审计机关先自发建立,后由中央统一设立,遍布全国;直隶中央,垂直管理,独立性强;审计会议制度贯穿地方审计工作。同时指出,地方审计机关能有效的监督地方各机关的财务收支,有效的监督地方田赋征收情况,揭露地方公务人员的腐败舞弊行为,促使政府审计逐渐辐射至全国。当然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受制于政治环境的变迁;审计经费投入不足;未设县级审计机关,导致省级审计机关任务繁重;地方审计机关的构建和推广存在滞后性;对地方审计人员的监督机制不足够健全等。最后,得出了民国时期地方审计机关的历史启示:一是地方审计机关能及时发现地方各机关的违法违规行为,但省城与县相距甚远,对地方县的监督较为薄弱,说明设立县级审计机关的必要性;二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央集权强弱的变化,中央集权程度高,即使内忧外患,地方审计机关亦能迅速发展;三是虽然民国时期审计制度相对健全,但体制腐败导致地方审计机关的监督力大打折扣,软化地方审计的效用;四是地方审计会议和审计公告制度从内部和外部加强审计的独立性,值得借鉴;五是职业化建设提高了地方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