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瑜伽师地论》涉医内容研究 收藏
《瑜伽师地论》涉医内容研究

《瑜伽师地论》涉医内容研究

作     者:邓文文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兆健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10[医学] 

主      题:瑜伽师地论 佛教医学 中医 心身调摄 心理学 

摘      要:目的:佛教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古印度医学思想和可供临床操作借鉴的实践理论,但由于佛教自身的诸多规范和人类对宗教认识的局限性,佛经中的医学思想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并未能得到很好地认可和接纳。但撇去宗教的外衣,佛教对生命和宇宙真相的探索、人体生理心理结构的认知、疾病的诊疗和护理以及精神心理调节等相关内容都有十分详细的记述。本研究力求从多层面、多维度挖掘出专业性、实用性的理论,以契合于临床实践,进而为维护人类的健康事业添砖加瓦。方法:本论文基于《瑜伽师地论》中的涉医内容,从现代医学、生物学、中医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综合性探讨研究。结果:1佛教对于宇宙生命现象的独到见解。从生理角度来讲,“四大学说构建了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包括外在的坏境和人体的生理组织。从精神心理方面来看,“八识系统阐释了“细微心理活动的发生(种子)——同样的心理活动反复发生(内外因、势能)——行为发生(结果)——反作用于心理活动(新种子)这样一个行为发生的认知体系。同时,佛教对生命的形成、发展、消亡的过程也有深刻的认识,从胎儿的孕育、生产、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到人的衰老、死亡,人的生理、病理、心理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佛教对此都有比较细致的观察。2佛教对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护理、预防保健都有相关的记述。病因主要从内因、外因、业因三方面展开讨论。疾病治疗方法颇具宗教特色,比如会采用静虑、数息、忏悔等方式调和情志,治疗疾病。疾病的护理则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的瞻视、慰问、关怀中。预防保健包括饮食和睡眠两方面的内容。3佛教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主要体现在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矫正达到调摄情志的目的。通过观察、审视一系列行为认识欲望的本质,进而调伏欲望、止息烦恼。结论:1佛教对于生命的思考,可为我们审视生命的意义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2佛教对疾病的认识,尤其是疾病的护理和饮食保健方面,对现代医学来说,相当具有参考价值。3本研究中的养心调神手段与中国现代本土化医学相结合,将会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把具有医学利用价值的信息与现代医学进行整合,不仅可以丰富临床诊疗思想,还可以指导养生保健实践。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