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青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特点及并发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收藏
青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特点及并发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青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特点及并发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作     者:张世峰 

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殷建瑞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颅内出血 

摘      要:【目的】分析近3年于我院就诊并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检查诊断的青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病例,归纳总结青年ICA的发病特点,并对并发颅内出血的病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提高对青年ICA的认识,强化对青年ICA重视,并为预测疾病进展与并发颅内出血概率评估提供方向,为青年ICA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01至2020.01.01期间于我院就诊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并诊断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120名青年病例资料,对其发病特点,包括:性别、年龄、病灶数量、起病形式、起病症状、病灶分布、病灶区域供血血管、病灶大小、是否并发出血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并分析性别、年龄、病灶数量、病灶分布、病灶区域供血血管、病灶大小、血脂、体重指数(BMI)与并发颅内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分析青年ICA患者病例120例,住院76例,门诊44例。总出血病例55例,占总病例45.83%。男性57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为31.69±8.71岁。多发病灶10例,单发病灶110例。多为慢性起病,部分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起病症状主要以癫痫发作、头痛、头晕、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病灶分布于幕上者102例,幕下者18例。幕上病灶明显多于幕下病灶。位于前循环供血区域病灶65例,后循环供血区域16例,分水岭区域39例。病灶大小平均值为2357.23±112.11mm(14.54±8.99mm),中位数为488.80mm(11mm),最大值为26721.40mm(46mm),最小值为6.28mm(3mm)。血脂异常患者35例,其中高脂血症患者16例。低高密度脂蛋白19例,住院患者BMI介于15.57-34.89 kg/m,平均值为21.56±3.94kg/m。中位数为20.79kg/m。【结论】青年ICA的发病在男女方面无明显差异,单发性病灶常见,多发性病灶少见,病灶好发于幕上区域,少部分位于幕下区域。多数患者发病形式为慢性反复发作,部分为急性症状,少数为亚急性发作。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癫痫发作、头痛、头晕、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来院就诊患者并发颅内出血几率大,约45.83%,经统计学分析,是否并发颅内出血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灶数量、血脂、BMI等无关,与病灶大小、病灶部位和所处区域的血供有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