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代茶饮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肠道菌群改善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丽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1011[医学-护理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医学]
摘 要:背景与目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多种大血管、微血管及周围神经病变。近年来研究指出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可能参与了 T2DM的发生和发展,且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影响患者的糖代谢状况。我国不少传统的中药材不但可以改善血糖,还能够参与调节肠道菌群,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还有待明确,其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变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仍不清楚。如果能明确此类物质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则将对T2DM的控制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T2DM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中药代茶饮干预,并与同期纳入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探索中药代茶饮对T2DM患者血糖和肠道菌群的改善效果,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T2DM患者的辅助治疗和肠道菌群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干预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0月~2019年4月,招募符合纳排标准的社区T2DM患者共90例,取得知情同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干预组(n=45)。对照组维持常规治疗和原有生活方式不变,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中药代茶饮干预。中药代茶饮配方根据文献资料、专家意见咨询及预实验结果确定而成,包括桑叶、绞股蓝、黄芪、玉米须、地骨皮和麦冬6种物质,共13克,开水冲泡后饮用,每日1000~1500毫升,干预周期为12周。最终完成整个研究的患者共计83例,其中,对照组42例,干预组41例。分别在干预前、干预6周和干预1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在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肠道菌群、血脂和肝肾功能等指标,记录患者干预过程中服用依从性、自我报告症状和异常反应等情况。通过t检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1.研究对象组间和组内糖代谢指标的比较(1)FPG: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前、干预6周和干预12周后两组患者FP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干预组患者干预12周后FPG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SP: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前、干预6周和干预12周后两组患者GS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干预组患者干预12周后GSP降低幅度稍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接近显著差异(P=0.061)。组内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干预6周及干预12周后GSP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干预12周后HbAlc降低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干预12周后HbAlc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对象组间和组内肠道菌群的比较(1)以多样性指数: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患者Ace、Chaol、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干预组患者干预后Ace和Chaol指数高于干预前,数值接近显著差异(P=0.056,P=0.052),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Ace、Chao1、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丰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对象组间和组内脂代谢指标的比较组间比较显示,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