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与冠脉易损斑块、斑块负荷的相关分析 收藏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与冠脉易损斑块、斑块负荷的相关分析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与冠脉易损斑块、斑块负荷的相关分析

作     者:程姣珑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程冠昌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主      题: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 冠心病 易损斑块 斑块负荷 

摘      要:背景:冠心病(CAD)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进而引起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最为严重的类型。易损斑块的存在和严重的斑块负荷是ACS发生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早期识别易损斑块、了解斑块负荷程度对于评估CAD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超声(IVUS)、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VH-IVUS)可以通过描绘、测量计算等方法判断易损斑块以及斑块负荷度。但因其依附于导管技术的有创性、复杂性、高价性等缺点也促使研究人员想要找到一种更为简易、方便、低廉的指标来帮助预测斑块负荷和易损斑块。在CAD的基础病理学研究中,单核细胞可通过迁移、粘附、分化、诱导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形成泡沫细胞等方式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展、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等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则通过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阻止单核细胞迁移分化等方面阻止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基于上述两者在AS中的不同作用,有研究显示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是预测AS进程中一种新型指标,在CAD的冠脉狭窄程度、慢血流、支架内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等方面均有预测价值。目的:本研究通过IVUS、VH-IVUS检查计算斑块负荷度并判断CAD患者冠脉斑块是否为易损斑块,对比分析MHR水平在不同斑块特性的CAD患者中的差异,探讨MHR水平是否与斑块负荷相关以及是否可成为易损斑块的预测因子。方法:经过纳入排除后,选择2018.10-2019.10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行冠脉造影术(CAG)确诊为CAD,并行IVUS检查的患者109例。根据IVUS及VH-IVUS检查结果,将CAD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n=65)和非易损斑块组(n=44)。收集纳入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是否有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CAD家族史)、部分实验室检查资料(血常规、血脂等)和血管内超声相关资料。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两组间包括MHR在内的变量是否具有差异性、变量对于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以及变量与斑块负荷的相关性,P值(2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应用?2检验和t检验发现MHR、CAD家族史、糖尿病病史、BMI、LDL在易损斑块组与非易损斑块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2.采用回归分析发现MHR、CAD家族史、糖尿病病史、BMI、LDL是冠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P(27)0.05),其中MHR、糖尿病病史、BMI、LDL是冠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27)0.05);3.应用ROC曲线发现MHR、BMI、LDL对冠脉易损斑块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P(27)0.05);MHR的最佳临界点为38.6%,AUC:0.693(95%CI:0.591-0.794,P=0.001);BMI的最佳临界点为24.1kg/m2,AUC:0.695(95%CI:0.593-0.797,P=0.001),LDL的最佳临界点为2.74mmol/L,AUC:0.645(95%CI:0.540-0.749,P=0.011);MHR、BMI、LDL与糖尿病病史联合对冠脉易损斑块的预测时,AUC:0.815(95%CI:0.732-0.898,P=0.000);4.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发现MH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冠脉斑块负荷程度呈正相关(P(27)0.05),HDL与冠脉斑块负荷程度呈负相关(P(27)0.05)。结论:***是冠脉易损斑块的预测因子之一,其最佳临界点为38.6%,此时敏感度为0.74,特异度为0.61;***与冠脉斑块负荷程度呈正相关关系,MHR值越高,冠脉斑块负荷可能越大;***可作为一种方便、低廉的指标在临床中辅助预测冠脉易损斑块和评估斑块负荷程度。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