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 收藏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以郑州市航...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以郑州市航空港区为例

作     者:王丹玉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魏君英;朱圣耀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120202[管理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2[管理学] 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020207[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6[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主      题:失地农民 就业问题 郑州航空港区 

摘      要:有史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拥有先进农业耕种智慧的国家,农民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对城市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只有不断向近郊农地扩张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农民失去土地既失去了耕种的载体也被动的成为了失地失业农民,农民失地后的生存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如何让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非农就业经验的农民迅速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再就业、打破隐形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摆在我国相关部门眼前的一件大事,就业是解决我国农民失地后如何生存的核心问题。工业化背景下的就业环境与失地农民拥有的农业就业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如何使失地农民在工业化背景下实现再就业是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重中之重。只有使失地农民充分稳定就业,才能使失地农民养老有保障,失地不失业。我国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要充分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对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进行深度的实地调研,郑州航空港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的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开发以前该地区是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要产业的粮食产区。本文以郑州航空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对失地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失地农民深度访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阐述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对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介绍,主要介绍了失地的概念、失地农民的概念及就业的概念,同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三部分是对郑州航空港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调查,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介绍了郑州航空港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和社会经济条件、征地补偿现状、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经研究后发现,失地后农民生活更加的便利一方面非农就业机会增多,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可选择的就业行业单一,超过80%失地农民再就业性质为临时性就业。第四部分是对郑州航空港区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再就业选择、再就业行业分布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等对非农就业技能欠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失地农民如何实现再就业进行研究。第五部分是对策建议,针对郑州航空港区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从征地补偿方式、就业帮扶政策、社会保障机制、就业培训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失地农民再就业意愿强烈,希望通过再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实现自我价值。但实际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因自身就业技能不足、市场就业结构单一、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其次,失地农民安置区产业结构不完善是失地农民存在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改善当前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是充分认识土地对农民的价值,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其次,政府应当参与到就业帮扶中,充分挖掘公共服务岗位促使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多元化,最后,应当丰富关于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的方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