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榄香烯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 收藏
榄香烯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

榄香烯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

作     者:闫贝贝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言才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1007[医学-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医学] 

主      题:β-榄香烯 自微乳给药系统 理化性质 pH响应 药物动力学 

摘      要:癌症是人类生命中最致命的杀手之一,而且彻底治愈癌症的方法仍然难以捉摸。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裸药或常规细胞毒性药物在传统药物传递体系未达到特定的部位之前药物泄漏产生的强烈毒副作用。在癌症治疗中克服传统抗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因此,构建一种能够靶向杀死病变细胞克服不良反应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将酸敏感聚合物与纳米材料载体相结合,设计出一种新型脂质药物传递体系。将水溶性较差的药物溶解并包封在固体载体中,达到控制药物释放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效果。本研究以β-榄香烯(Ele)为模型药物,制备具有pH刺激响应的以聚丙烯酸(PAA)封端大分子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纳米载药递送体系。该体系有效结合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固体载体和自微乳给药系统两者的优点。MSN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结构,可控制的形态以及对肿瘤细胞的亲和力,常被应用于癌症治疗。表面被聚丙烯酸包裹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pH酸敏感性,不仅增加了细胞对药物的摄取,而且其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中性环境)性质稳定。只有在酸性条件下容易被分解,使药物在酸性环境的肿瘤部位才能发挥疗效,从而解决了药物多药耐药性的问题。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β-榄香烯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为最优处方制剂及体外释放试验的研究提供依据;考察不同辅料对模型药物的溶解效果,初步筛选出提高模型药物溶解度的适宜辅料;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对处方工艺进行考察,并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处方工艺的内部因素进一步的筛选;最终确定了β-榄香烯自微乳最优处方为:β-榄香烯(21%),肉豆蔻酸异丙酯(16%),聚氧乙烯35蓖麻油(42%)和1,2-丙二醇(21%)。通过单因素考察法,对影响处方制备的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可乳化油法进行最优处方的制备,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的微乳形貌为类球形,分散性较好,粒径较均匀,平均粒径为25.61±1.8 nm,多分散系数为0.12±0.01。其测试结果与纳米激光粒度仪测定结果一致。通过初步物理稳定实验,得到的样品的平均粒径与分散情况均无明显差异,说明制剂稳定性良好。通过固体载体吸附法构建pH响应型的固体自微乳给药系统。选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结构导向剂和正硅酸四乙酯(TEOS)作为硅源,在适当的实验环境下合成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采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硅烷修饰法制备氨基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然后对载药后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达到pH响应的效果。自组装合成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具有规则孔道结构,通过氮气吸附测试结果显示合成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比表面积和介孔孔径均较大。利用载药量试验、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度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合成样品进行测定。结果均表明聚丙烯酸成功搭载到载药的介孔二氧化硅粒子表面。形貌上观察其均为类球形,粒径大小均匀且分散情况良好。利用透析袋法进行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Ele/MSNs-PAA具有pH酸敏感性,能够实现靶向释药。这有利于Ele/MSNs-PAA有效携带药物至酸性环境的肿瘤部位,从而减少其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释放,大大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利用小鼠考察了β-榄香烯悬浮液组,SMEDDS制剂组和Ele/MSNs-PAA制剂组的体内药物动力学参数。SMEDDS制剂组和Ele/MSNs-PAA制剂组的t分别为10.88±1.83 h和8.246±2.06 h,这比β-榄香烯悬浮液(48.78±3.56 h)短约5倍。从中得出结论,与β-榄香烯悬浮液组相比,SMEDDE制剂组和Ele/MSNs-PAA制剂组能迅速分布渗透到组织中。就AUC和C而言,β-榄香烯悬浮液的AUC和C值(分别为28.75±2.14 mg/L*h和4.792±5.42 mg/L)均低于SMEDDS制剂组(65.20±2.27 mg/L*h,9.792±4.41 mg/L),SMEDDS的AUC和C值均低于Ele/MSNs-PAA制剂组(分别为102.29±2.84 mg/L*h,15.01±3.09 mg/L)。这些结果表明,在SMEDDS制剂组和Ele/MSNs-PAA制剂组中β-榄香烯的吸收优于β-榄香烯混悬液组。证明本课题设计合成的制剂的稳定性高且可实现体内可控式给药,从而有效提高β-榄香烯的生物利用度。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