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色素类结石患者胆汁中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的分析及各亚型产生的β... 收藏
色素类结石患者胆汁中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的分析及各亚型产生的β...

色素类结石患者胆汁中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的分析及各亚型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比较

作     者:王悦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吴硕东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色素类结石 大肠杆菌 血清型 β-葡萄糖醛酸酶 

摘      要:研究背景:胆石症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根据结石所在位置,胆结石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胆管结石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根据来源胆管结石又分为从胆囊掉入胆管的继发性胆管结石和原发性胆管结石;根据结石的成分,胆结石可分为胆固醇类胆结石、色素类胆结石和少见成分结石,胆囊中多数为胆固醇类结石和混合成分结石,而肝内外胆管中多数是胆色素类结石。胆囊结石在西方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十分普遍,大约有15%的美国人患有胆囊结石,每年进行超过70万例胆囊切除术,其中约有10-15%的病例伴有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但在没有胆囊结石的情况下,西方很少有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病例发生。在亚洲,与胆囊结石无关的原发性胆管结石则非常普遍,包括在台湾、香港地区及新加坡发现的肝内胆管结石。在中国,高达10-20%的成人患有胆结石,其中女性多于男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在胆石病的病例中,胆色素类结石患者约占30-40%,虽然所占比例低于胆固醇类结石,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每年仍至少有数以百万的胆色素结石患者。并且由于部分地区发展落后、卫生条件差、饮食习惯不佳等种种原因,患病人口仍呈增长趋势。胆固醇类结石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龄、肥胖、妊娠、营养过剩及代谢综合征等,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从而形成胆固醇结石,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形成固醇性胆结石一级预防的基础。胆结石发生的大部分遗传风险来自于肝胆固醇转运蛋白ABCG8中的常见突变,约占其总风险的25%。而胆色素类结石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学界对胆色素类结石的形成机制、形成的危险因素应给予高度重视,更深入地研究胆色素类结石的形成机制是必要的。目的:对色素类结石患者的胆管胆汁中大肠杆菌的各个亚型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进行对比,进而探究导致色素类结石形成的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研究方法:对胆管色素类结石的患者70例,术中无菌条件下抽取胆管胆汁行细菌培养。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胆汁中分离培养出的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根据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与β-葡萄糖醛酸酶同底物PNPG(4-硝基苯-β-D-葡萄糖苷)反应的速率k呈正比,与反应体系的OD600值成反比,计算大肠杆菌各亚型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结果:共获得胆管胆汁标本70例,61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87.14%。其中12例标本中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共获得菌株73株。培养结果排名第一为大肠杆菌(34.25%),对培养出的25株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共获得的13种大肠杆菌血清型,位列前三位分别为O、O、O;而O血清型大肠杆菌其时间-吸光度值曲线斜率k值明显高于其它血清型,结合其OD600值,可得出其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较高。结论:色素类结石的患者胆管胆汁中最常见细菌为大肠杆菌,血清型以O、O、O为主,其中O血清型大肠杆菌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较高。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