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导管消融术对不同起源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心房结构、功能及B... 收藏
导管消融术对不同起源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心房结构、功能及BN...

导管消融术对不同起源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心房结构、功能及BNP的影响

作     者:马立衡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谢瑞芹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频发室性早搏 不同起源部位 心房功能 导管消融 脑钠肽 

摘      要:目的:通过对比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室早)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术前及术后左、右心房的功能、结构及血浆脑钠肽(BNP)变化,探讨射频消融术对心功能正常的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频发室早患者左、右心房的影响。方法:1.顺序收集2018年03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住院,动态心电图示24小时的PVC负荷量10%,且成功行导管消融术患者62例。依据术中定位室早来源,分为左心室来源组23例及右心室来源组39例。入选患者应用心脏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及BNP检测,观察室早导管消融术前及术后1天(1d)、术后1个月(1M)、术后3个月(3M)、术后9个月的左房内径(LAD)、E峰、A峰、E/A值、e’、右心房射血分数(RAEF)、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2.收集健康对照组32例,同步收集其对应心脏超声及BNP数据。将相关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1.左、右心室来源组LAD术前均较健康组明显升高(左:35.3±3.2 vs 31.5±3.9 P=0.000,右:33.8±4.1 vs 31.5±3.9 P=0.017),术后9个月(±3个月)[9M(±3M)]两试验组LAD均较术前明显下降(32.9±4.3 P=0.006,31.9±3.4 P=0.006);右心室来源组LAEF术前较健康组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至术后9个月(±3个月)均较术前明显升高;2.左、右心室来源组术前RAEF较健康组明显降低(左:58.4±11.0 vs 61.5±8.7,右:53.5±10.2 vs 61.5±8.7 P0.05),右心室来源组内术后1天至术后9个月(±3个月)RAEF均较术前明显升高(53.5±10.2 vs 53.5±10.2、57.3±7.5、58.9±7.5、58.3±6.4,P=0.511、0.025、0.003、0.001),左心室来源组RAEF术后较术前先下降再上升,仅术后3个月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4±11.0 vs 60.3±8.2,P=0.035);3.术后随着室早负荷的降低,两患者组各时段组内左、右心房应变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左房应变、左房各应变率可见右心室来源术后恢复组明显优于左心室来源组,右房应变、右房各应变率可见左心室来源组明显高于右心室来源组,但左、右心房应变各两组间差异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4.两患者组术前BNP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72.8(27.7~118.0)vs 36.0(20.2~59.1),P=0.019;右:57.9(22.8~110.5)vs 36.0(20.2~59.1),P=0.049],组内比较,左、右心室来源组室早患者术后1个月至术后9个月(±3个月)BNP较术前有显著下降趋势,术后3个月以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72.8(27.7~118.0)vs46.5(23.5~66.0)、32.7(14.3~58.4),P=0.031、0.000;右:57.9(22.8~110.5)vs 28.9(12.7~62.1)、26.1(8.2~59.9),P=0.001、0.000]。结论:1.单纯频发室性早搏可致左心房直径增大、左心房及右心房应变明显减小,经导管消融术后可逐渐得到改善,且右心室来源室早对左心房应变影响明显、左心室来源室早对右心房应变影响明显,提示右心室来源组左心房功能恢复较左心室来源组明显,左心室来源组右心房功能恢复较有心室来源组明显;2.频发室性早搏可使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血浆BNP水平升高,经导管消融术有效治疗后有可能使其血浆BNP降低,在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功能或结构改变不明显的情况下应用BNP来判断室性早搏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发展情况可能有一定意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