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类汉语二字评价语词呈现模式的历时研究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爱华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103[文学-汉语言文字学] 05[文学]
主 题:“仁”类汉语二字评价语词 呈现模式 评价局部语法 汉语及物性系统 范畴论
摘 要:评价语词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是对人、事、物、行为等表明情感和态度,以期影响他人态度和行为的语词。“仁类汉语二字评价语词则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魂魄与传统文化。前人对此类评价语词的研究大多关注其词类、语义及其语句,而“仁类评价语词的呈现模式及其背后所凝聚的文化、意识、信仰等有待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三种理论作为主要分析框架。其一,采用评价局部语法探讨了“仁类汉语二字评价语词的评价局部语法的呈现模式及其历时变化;其二,采用汉语及物性系统理论阐释了呈现模式蕴含的具体经验过程及其历时变化;其三,采用范畴论探究了呈现模式内部主要成分的范畴归属及其历时变化。基于自建语料库,通过定性分析,本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1)“仁类汉语二字评价语词在语句中的呈现模式,没有显著的历时变化,其基本符合评价事件的内部逻辑结构,其典型模式是,“e.+E.+a.+R.,其他所有模式皆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异。但呈现模式中的具体成分会随历史文化、使用习惯、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定变化。2)评价语词因其词性不同,其呈现模式也有所不同,然而各个词类的呈现模式蕴含的经验过程并没有显著的历时变化。动词类评价语词的呈现模式主要有“e.+E.+a.、“e.+E.+a.+R.和“e.+E.+R.,其蕴含的具体经验过程主要有动作过程和心理过程两大类;形容词类评价语词的呈现模式主要为“e.+E.和“e.+E.+A.,其蕴含的经验过程主要是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名词类评价语词的呈现模式主要是“e.(E.)+SD.和“e.+SD.(E.),其主要蕴含动作过程这一具体的经验过程。3)呈现模式内部的主要成分有三个: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受事。它们的范畴类型为“个人实体和“群体实体,这主要受以人为本的现实和家国情怀的理念的影响。然而,这两种范畴的具体类型并未有显著的历时性差异,这主要受人们长期的使用习惯所影响。就“个人实体而言,三个主要成分的变化皆主要集中于“人名和“单数人称代词两个类别;就“群体实体而言,评价客体和受事的成分变化则主要表现为“某一阶级和“某一集团或团体两个类别。虽然“个人实体和“群体实体的具体成分存在比较明显的历时变化,但其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意义。而其成分变化的原因主要受价值观的认同,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时代主旋律的影响。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的意义。理论上,首先,该研究采用了新的理论视角——评价局部语法,基于此,汉语评价语句的具体呈现模式得以呈现,汉语评价语言领域得到关注,同时其打破了评价研究大多采用评价理论的现象;其次,汉语及物性系统理论的选用,有别于韩礼德提出的及物性理论,其更加适用于汉语这一语言资源,为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再次,本研究为其他语词,如敬语、谦辞等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实践上,本研究成果可帮助改善翻译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评价局部语法及英汉互译技巧的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