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钟类青铜器属性与功能的变化研究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幼平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0601[历史学-考古学] 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 13[艺术学] 1302[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历史学] 060207[历史学-专门史]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曾国墓葬 钟类青铜器 音乐属性与演奏功能 辅助器物 环境变化
摘 要: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至2019年,考古发掘含音乐器物的曾国墓葬有17座,在这些墓葬中含钟类青铜器的有14座,涉及年代上至西周下至战国。本文从曾国含钟类青铜器墓葬的研究资料入手,以时间为纵轴,从钟类青铜器的随葬属性与社会功能、音乐属性与演奏功能和文化属性与象征功能出发,观察其在墓葬中的变化过程;以社会背景为横轴,在礼乐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分析曾国钟类青铜器随葬品在墓葬中的发展规律。结合不同环境给钟类青铜器带来的不同身份而引起不同的属性与功能变化问题进行综合、系统分析。本文由5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是对论文研究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搜集资料范围进行说明。对曾国含钟类青铜器的墓葬发掘情况、研究现状等进行整理和分析,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目的。第二部分为曾国含钟类青铜器的墓葬情况和特点分析。对含钟类青铜器的曾国墓葬情况进行横向的分析和纵向的整理、分类和对比。了解曾国这17座墓葬的整体情况,发现铃类青铜器不同属性与功能和钮钟的关系,对钟类青铜器多次出现拼合、随葬是否使用钟架、与乐器组合等现象展开讨论。第三部分分析钟类青铜器不同属性与功能的变化与关系。从钟类青铜器拼合、钟架现象入手,发现钟类青铜器是否需要音乐属性与演奏功能不是墓主随葬考虑的首要问题。讨论在不同环境中钟类青铜器音乐属性与演奏功能、随葬属性与社会功能的主次关系变化问题。分析在使用环境与社会环境作用下,这两种属性与功能从物质与精神对文化属性与象征功能内部转变的影响。第四部分为讨论分析曾国钟类青铜器墓葬中不同属性与功能变化的特点与原因。通过主要要素和参考要素的判断,发现以春秋时期为节点,曾国墓主开始考虑钟类青铜器的音乐属性与演奏功能。结合社会发展、政权倾向和地域分布等,对其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进行讨论。第五部分为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