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脱贫”背景下广西东兴边境居民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卞成林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303[法学-社会学] 050102[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3[法学] 030303[法学-人类学] 05[文学]
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位于我国中越边境线上,属于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我国对东盟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国际交通重要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频繁的人口流动,密切的经贸往来,再加上多样的民族群体成分,使得当地的语言环境较为复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较多。2018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制定了《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相关地区充分发挥普通话在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帮助新增劳动人口具备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并就推普脱贫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与九大具体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下,借助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经济学等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东兴市边境地区居民的语言使用情况与经济收入水平进行全样本调查,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该地区居民的语言使用现状,并挖掘出居民语言能力与经济收入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当前扶贫脱贫战略背景下为当地的语言政策提出一些建议。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可以发现,东兴市边境地区居民的语言(方言)使用呈现出“强势语言主导,多种语言共存的局面。其中得益于一直推行的普及政策,普通话作为通用语在东兴市边境地区占据统治地位,而由于历史积淀以及代际传承,白话作为母语则覆盖广泛并势力强大。京语与客家话受使用人群聚居影响呈现集中分布的特征,其中京语由于民族人口有限,外部语言强势,所以影响式微,只在本族内部流通较为频繁,而客家话因为进入广西时间较短,客家人的母语保护意识较强,所以保存较为完整且使用群体相对固定。越南语虽然与京语同源,但对于人口数量更多的非京族群体而言,由于学习掌握的渠道主要来自跨境贸易中的对外接触,所以更偏向属于外语这一定位,对此当地居民在整体上存在较大使用需求,但掌握人数较少。壮语在边境地区则呈现零星分布的态势。另外在语言使用的特点上,东兴边境居民表现出全面性、稳固性以及和谐性的特点,但不同语言的具体表现与具体需求仍有差别。此外将居民语言能力与收入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发现,不论是居民的语言掌握数量还是语言使用水平,都与其经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帮助居民培养语言能力、提高语言使用水平是当地政府在扶贫脱贫过程中的一项行之有效且便于落实的举措。作为边境地区与民族地区,东兴市应该结合当地语言实际和经济发展状况,充分利用语言的经济效益,在维护语言和谐、加强语言保护、扩大语言普及、发展语言产业、实现语言扶贫等方面主动作为、多管齐下,通过完善语言政策,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从而实现语言工作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