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蒙娜·贝克叙事理论视角下《天堂蒜薹之歌》英译研究 收藏
蒙娜·贝克叙事理论视角下《天堂蒜薹之歌》英译研究

蒙娜·贝克叙事理论视角下《天堂蒜薹之歌》英译研究

作     者:姚爽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宁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1[文学-文艺学] 

主      题:蒙娜·贝克 叙事理论 《天堂蒜薹之歌》 叙事建构 

摘      要:莫言是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其作品是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莫言讲述中国故事,译者向广大译文读者转述着这些故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如何建构莫言作品中的叙事直接影响着译文读者对中国社会的感知。从社会学和交际理论来看,叙事就是讲故事,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翻译能够建构全新叙事,影响读者感知。在叙事和翻译的结合方面,英国学者蒙娜·贝克有着杰出的理论贡献。2006年,其著作《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出版。该书通过重点介绍叙事的分类、特征及翻译中的叙事建构策略,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译者在叙事转换中的建构作用。该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莫言的第二部长篇巨著《天堂蒜薹之歌》及葛浩文完成的英译本The Garlic Ballads。《天堂蒜薹之歌》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讲述的是天堂县里因蒜薹滞销而展开的政府和蒜农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弱势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它逼近政治,探讨中国社会问题,正好契合了译文读者对中国社会的兴趣点。面对社会问题,作家莫言采取何种立场,如何进行叙事?译者葛浩文又将如何进行转述?他的转述又将如何影响译文读者对中国社会的感知?本文将在蒙娜·贝克叙事理论的指导下对《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展开研究,看英译本如何讲述这一中国故事。蒙娜·贝克曾提出四种叙事建构策略,即: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人物事件的再定位。该研究发现:通过采用这四种叙事建构手段,原文叙事在译文中得到强化、抑制或完全改变。1.译文通过重构另一个时空,改变了故事发生的背景;2.译文通过选择性删减或增加,改变了故事结局,隐藏了官方立场,过早将事件定性;3.译文通过标示建构,抑制了敏感的政治叙事,但同时强化了蒜农的弱势立场;4.译文通过人物事件再定位,改变了部分文内人物关系,重塑了故事中关键人物青年军官的个人形象,使其更加契合西方读者对英雄叙事的期待,符合西方社会关于“个人主义的公共叙事。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