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贻贝养殖生境特征及其对褐菖鲉幼鱼生长的影响 收藏
贻贝养殖生境特征及其对褐菖鲉幼鱼生长的影响

贻贝养殖生境特征及其对褐菖鲉幼鱼生长的影响

作     者:钟佳明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章守宇;汪振华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90801[农学-水产养殖] 0908[农学-水产] 09[农学] 

主      题:贻贝养殖 褐菖鲉幼鱼 资源分布 耳石 轮纹特征 资源养护 生态效应 

摘      要:随着贻贝养殖规模的扩大,贻贝养殖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发明显,贻贝养殖过程中,养殖水域及其周边水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都受到了影响。本文研究区域为枸杞岛周边贻贝养殖区,以栖息在贻贝养殖生境的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幼鱼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贻贝养殖生境的环境特点和养殖区内外褐菖鲉幼鱼的生长差异来研究贻贝养殖生境对褐菖鲉幼鱼的养护机制,从而针对性的评价贻贝养殖的生态效应。为了定量的采集贻贝养殖生境内的褐菖鲉幼鱼样品,于2018年5—7月份使用自制的的网具采集目标生物样品,采集褐菖鲉幼鱼的同时对贻贝养殖串上附着的大型藻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定量采集,并测量贻贝串表面孔隙大小和测点的水文环境等。为了解贻贝养殖生境中褐菖鲉幼鱼的生长特性,对贻贝养殖生境中的褐菖鲉幼鱼与天然岩礁生境褐菖鲉幼鱼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对,并分析两种生境中褐菖鲉幼鱼耳石轮纹结构生长差异,从微观角度分析两种生境的环境差异。贻贝养殖生境海水流速缓慢、溶解氧含量和透明度较高,具有较多孔隙结构。贻贝串表面附着了大量的大型海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调查共采集大型海藻61种,其中绿藻门13种,红藻门38种,褐藻门10种。厚网藻(Pachydictyon coriaceum)在5—7三个月均为优势种。因光照的影响,大型海藻呈现上层多于下层的趋势,受到海水流速的影响,海藻的水平分布趋势为外侧多于内侧。调查共采集大型无脊椎动物46种,其中刺胞动物类5种、端足类2类、多板类4种、多孔动物类2种、多毛类7种、腹足类6种、棘皮动物类3种、甲壳类9种、双壳类8种。麦秆虫(Caprellidae sp.)在5—7三个月均为优势群体。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垂直分布为下层多于上层,水平方向上没有呈现出较明显的趋势。因养殖户的不定时清理,贻贝养殖串表面附着生物的分布和生物量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栖息于贻贝养殖生境的褐菖鲉均为幼体,所采集样本体长范围为:16—62mm,优势体长组为:20—30 mm,占总数的29.41%;体重范围为:0.16—7.61g,优势体重组为:0—1 g,占总数的25.49%。根据贻贝养殖规模和褐菖鲉幼鱼的平均理论栖息密度估算出枸杞岛贻贝养殖生境中5—7三个月褐菖鲉幼鱼的总资源量分别为:1.4×10~7ind,总重12.95t、1.5×10~7ind,总重45.41t、5.6×10~6ind,总重22.67t。利用所采集的褐菖鲉幼鱼样本体长与体重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栖息于贻贝养殖生境的褐菖鲉幼鱼幼鱼比往年在其他生境捕获的褐菖鲉更肥满。贻贝串孔隙大小与渔获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10—20cm孔隙范围的褐菖鲉幼鱼体长分布最广泛、资源密度最高,为13(ind/串),其中大部分褐菖鲉体长范围在20—30mm。根据胃含物的分析与C、N稳定同位素检测,发现贻贝养殖生境的褐菖鲉幼鱼营养级为2.16,主要摄食麦秆虫与钩虾两类生物,这两类端足类生物在贻贝养殖区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对于褐菖鲉幼鱼的饵料供应而言处于过饱和状态,所以褐菖鲉幼鱼的行为活动基本不受到饵料生物分布的限制,提高了自身成活率。对比贻贝养殖生境和天然岩礁生境褐菖鲉的耳石轮纹结构,发现贻贝养殖生境的褐菖鲉耳石纹路较均匀,且清晰可见,而天然岩礁生境的褐菖鲉耳石相对杂乱,标记点较多,大部分采集于岩礁区的褐菖鲉耳石纹路初期呈现清晰的规则纹路,自某一标记纹路以后开始呈现杂乱纹路,具有此类耳石结构的褐菖鲉可能早期曾栖息于贻贝养殖生境。研究发现,相对于天然岩礁生境,贻贝养殖生境为褐菖鲉幼鱼提供了更为稳定的栖息环境,对局部海域褐菖鲉幼鱼的养护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因此当地海洋牧场的建设可参考贻贝养殖设施的养护模式,以保障目标种的持续产出。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