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参照—转喻模型视阈下深层回指的识解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高波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303[法学-社会学] 050102[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3[法学] 030303[法学-人类学] 05[文学]
主 题:深层回指 概念参照点理论 转喻 概念参照-转喻模型 识解
摘 要:回指是指用代词或其他简略的语言表达式来代替上文中提到的另一语言表达式的依存关系。它有两种形式:受句法限制的表层回指和受语用支配的深层回指。在表层回指中,只有语篇内的语言成分可以充当先行词;而深层回指则与之相反,其先行词不一定是语篇内的语言成分,也可能是语篇外的事件或实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衔接手段,回指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们分别从句法、语用、功能以及认知视角出发,来分析回指现象。句法研究重点关注回指语与先行词之间的句法关系,这对句内回指的分析十分重要。但对话语层面的回指来说,语用因素必不可少。语用学领域关注先行词和回指语的话语含义,其研究摆脱了形式的约束,但未涉及自然话语或篇章中的回指现象。功能语言学派的研究强调语篇中回指的衔接功能,然而未深入探讨语篇外的参与因素。相比较而言,认知语言学将回指表述中被指代的成分识解为对话双方心理表征中相对突显的实体。这一转变开始重视心理认知过程,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Ariel提出的可及性理论未能明确区分可及性的四个影响因素,且过度强调心理表征的意义。而Gundel的等级结构过于强调文本本身,忽视了认知主体的识解能力。上述研究极少涉及到深层回指这一现象的意义构建与识解。为了进一步阐释深层回指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家借助概念参照点理论来研究深层回指。其研究以先行词触发语为概念参照点,解释了先行词与回指语的联系,但并未全面系统地分析如何依据语义信息和常规知识找到回指语。因此,本文以概念参照点理论和转喻推论两大基础理论为依托,将二者结合后构建了一个概念参照-转喻模型来深入分析深层回指的意义构建与识解机制。为了系统地分析深层回指的认知机制,本文根据先行词和回指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将深层回指划分为三大类:零代词回指,无明示先行语回指和歧义回指。根据参照点是否明确,本文进一步将零代词回指划分为有明确参照点和有隐性参照点的零代词回指;根据回指语的词性,将无明示先行语回指划分为名词作回指语和代词作回指语的无明示先行语回指。笔者分别从这五类深层回指中选取一个典型例句,并借助概念参照-转喻模型就其识解过程作了系统分析。经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深层回指的构建与识解可通过参照点理论实现。在这一理论模型中,深层回指被阐释为概念间的心理表征过程。在此过程中,先行词和目标语被激活为参照点,继而与自身辖域内的概念实体建立联系,帮助认知主体找到回指语。这一理论模型为深层回指的识解提供了理据。第二,一些深层回指的先行词和回指语本身具有转喻的语义特征,可从转喻角度进行分析。因此,笔者阐释了转喻链对深层回指构建过程的解释力,既深化了对深层回指的理解,又指出了概念参照点理论模型与转喻链之间的互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