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上海摩托车青年亚文化风格及群体认同 收藏
上海摩托车青年亚文化风格及群体认同

上海摩托车青年亚文化风格及群体认同

作     者:陆逸风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蔡勇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50302[文学-传播学] 0601[历史学-考古学] 05[文学]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历史学] 060207[历史学-专门史]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上海摩托车亚文化 青年群体 风格 去阶层化 身份认同 

摘      要:上海摩托车亚文化是存在于上海的众多亚文化之一。由于上海摩托车亚文化的主体为80-90后的年轻人,所以上海摩托车亚文化归属于青年亚文化。本论文是作者作为上海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一员对该群体所做的一次尝试性的解读与研究:对上海摩托车亚文化的实际参与和实地调查,并基于此调查,借鉴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理论,较为系统地和深入地对该群体的风格和特征、与主流文化的关系、生存状态、以及群体交往与认同进行分析和描述。论文界定了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概念,明确了该群体的文化特征:抵抗性、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边缘性,在此基础上对上海摩托车亚文化的构成要素进行了阐释,包括其载体、实践主体、实践形式,尤其对该文化中的“骑士风格表现进行了描述。论文强调了这种风格抵抗主流社会、进行一种青少年群体内部“去阶层化的阶级体验、构建摩托车亚文化的群体认同的本质特征,并提供了作者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的调查资料为佐证。论文还探讨和分析了上海摩托车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发生在上海与摩托车群体相关的大量事件资料为例,描述了主导文化试图通过法规、意识形态和商业的方式收编上海摩托车青年亚文化群体,以及该群体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收编的过程和状态。作者希望本研究在理论上始于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但能够为该理论体系做出一点贡献-对上海摩托车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对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今后中国的青年亚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