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环酸联合用药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手术失血量与输血率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尚希福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主 题:老年髋关节置换 氨甲环酸 手术失血量 输血率 炎症因子
摘 要:目的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性疾病亦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髋关节骨折的发生率也呈升高趋势,目前临床所见老年性髋关节骨折以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为主,部分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大部股骨颈骨折患者均需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而老年患者基本都存在心血管及其他内科基础病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而目前研究显示,血容量的变化与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其中又以失血所导致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如何控制术中及术后出血在老年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主要以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氨甲环酸对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为主要研究目标,观察氨甲环酸对失血量及输血率的影响,以期找出氨甲环酸在行髋关节置换术中最佳的给药方式。方法以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氨甲环酸不同给药途径时,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率和凝血因子等一般指标和相关促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并通过研究观察炎症因子表达量与失血量的变化情况,来揭示不同给药途径与失血量、输血率和凝血因子的关系,以及炎症因子表达量与失血量的关系,是否具有相关性,具体相关性如何。将安徽淮南朝阳医院自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骨科收治的60例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设计试验、随机数字表法以及单盲法将其均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把1.0g氨甲环酸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注射在术中假体安装完成后的关节腔周围。B组患者:把氨甲环酸15mg/kg溶于100m L生理盐水中在切皮前静脉滴注,术中假体安装完成后将1.0g氨甲环酸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于关节腔周围注射。将两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将术中输血情况记录,分别抽取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8h的外周静脉血,使用多功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D-二聚体含量、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利用酯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治疗前和治疗后48h时IL-6、IL-8、IL-10和TNF-α的表达量。结果1.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率的比较。B组患者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以及围手术期总输血量明显均低于A组患者,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医学统计学意义(P0.05);B组(2/30)明显低于A组患者输血率(11/30),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95,P0.05)。2.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情况的比较。B组患者术后48h的血清CRP、血清D-二聚体、APTT以及PT均明显低于A组,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相关促炎因子表达水平及与总失血量相关性。外周血ELISA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TNF-α、IL-6、IL-8和IL-10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后各项炎症因子的指标都明显高于B组,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IL-10、IL-6、IL-8和TNF-a与失血量呈正相关关系(rIL-10=0.335,rIL-6=0.658,rIL-8=0.661,rTNF-a=0.879,P0.05)。结论1.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与静脉+关节周围注射氨甲环酸两种给药途径进行比较,后者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以及手术期总输血量均明显低于前者,证明静脉+关节周围注射氨甲环酸有利于减少术中失血和术后失血量,效果优于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2.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患者术后48h小时PT、APTT、血清D-二聚体和血清CRP均显著升高,明显高于静脉+关节周围注射氨甲环酸患者,静脉+关节周围注射氨甲环酸有利于降低术后48h小时PT、APTT、血清D-二聚体和血清CRP水平。3.根据外周血ELISA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TNF-α、IL-6、IL-8和IL-10均显著高于术前,静脉+关节周围注射氨甲环酸患者术后各炎症因子指标均显著低于关节注射氨甲环酸患者,IL-10、IL-6、IL-8和TNF-a与失血量呈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