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户正规信贷支农效果研究——以甘肃省六盘山地区为例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杜君楠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12[管理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1201[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020204[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
摘 要:农业生产投资成本的加大推动农业资金需求持续增加,各个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产品需求愈加多样化,所以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大量投入和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而三农金融服务由于业务琐碎、成本高且盈利能力差,以及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加之农户信贷需求小较难达到金融机构最低经济规模,又缺乏足额担保抵押物,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资金供给有限,导致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金融市场割裂和金融排斥现象,贫困地区尤为严重。长期的供给型信贷约束影响了贫困地区农户的贷款行为预期和选择,使农户出现认知偏差,潜意识中认为自身无法得到贷款,进而有效信贷需求受到抑制,导致农户生产经营长期面临内源融资不足,外源可获资金匾乏的困境,特别是贴息贷款不能有效到达贫困者手中,导致农户正规信贷支农效果不显著。因此,从农户视角研究贫困地区正规信贷支农效果,对于缓解制约农村金融市场良性运行的瓶颈以及贫困地区三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农户正规信贷支持三农发展的相关文献,对农户正规信贷支农效果的内涵进行分析界定,从“农户是否得到足额正规信贷—农户对正规信贷的使用满意度如何—正规信贷资金的投入是否提高农户收入,即正规信贷支农广度、支农深度和收入效应三个层次进行动态的诠释,以此构建农户正规信贷支农效果理论框架。基于甘肃省六盘山地区农户调研数据,采用Tobit-ISM模型实证检验了贫困地区农户正规信贷的支农广度及其影响因素;运用熵权法—云模型测度了贫困地区农户正规信贷支农深度,并使用OLogit模型实证研究了支农深度影响因素;利用PSM模型分析了正规信贷对农户的收入效应。基于实证研究的相关结论提出提高农户正规信贷支农效果,加速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包括:(1)关于贫困地区农户正规信贷支农广度。贫困地区获得正规信贷的农户大幅增加,但获得足额贷款的农户比例不高,说明贫困地区农户信贷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研究显示: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各影响因素处于不同的层级。其中,贷款渠道、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贷款用途是表层因素;收入来源、上大学子女人数为中层间接因素;农户年龄、对贷款政策了解程度、贷款政策宣传力度为深层根源因素。(2)关于贫困地区农户正规信贷支农深度。农户对正规信贷满意度期望值为4.0312,总体比较满意,但满意度结构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贷款期限、金融机构便利性、贷款额度、贷款产品种类的满意度期望均低于总体满意度,说明金融机构服务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贷款人文化程度、农业收入占比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对农户正规信贷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贷款人务工时间、家庭负担比和贫困户等因素对农户正规信贷满意度有显著负向影响。(3)正规信贷对贫困地区农户收入效应显著。获得正规信贷的农户比未获得的农户农业入水平明显提高,平均增加1.890万元。依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深化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市场定位、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和创新力度、推动政银多方合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化建议,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户正规信贷支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