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唐咏闲诗研究 收藏
中唐咏闲诗研究

中唐咏闲诗研究

作     者:郝璐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伟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 咏闲诗 闲居 禅宗 闲逸 

摘      要:本文以唐代咏闲诗为研究基点,试图探究中唐咏闲诗的概念界定、分析影响中唐咏闲诗的诗人群体、研究中唐咏闲诗的思想渊源、分析中唐咏闲诗的内容旨趣、探究中唐咏闲诗的艺术风格。通过对中唐咏闲诗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摘录、分析,从而对中唐咏闲诗的内容旨趣有独到的理解;通过研读历代诗话对“闲及相关问题的评述,从而对“闲、对“咏闲诗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对中唐咏闲诗的艺术风格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和提炼。论文的引言分为四部分,一是对中唐咏闲诗的范围作了一定程度的界定,通过分析“闲的字源初义与字义发展,对“闲之时间意义、空间意义、心理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界定中唐咏闲诗的范围,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二是阐述中唐咏闲诗的研究意义;三是整合归纳论文目前的文献资料及研究现状,四是列举本篇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除引言外,本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闲字在唐前诗歌中的运用概况。论文从唐前、初盛唐两个阶段梳理中唐咏闲诗的历史渊源,涉及诗人较多,如屈原、曹植、嵇康、陆机、陶渊明、王维等人。品析中唐之前运用到“闲字的诗歌,发现“闲意早已浸染中国古诗,从闲之空间意义,到闲之时间意义,再到闲之心理意义,“闲之内涵在诸多诗人的笔下不断丰富,生发许多妙意。诗中咏“闲、诗意带“闲,中唐前的这种文化现象成为了中唐咏闲诗盛行原因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分析中唐咏闲诗盛行的渊源。渊源一共有三:中唐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文人求闲的心理和隐逸之风的盛行、中唐文人审美观念的世俗化以及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中唐经历安史之乱,时局动荡,国运衰微,文人疲于应付周遭纷争,便欲寻求安闲。隐逸之风的盛行使唐人喜好闲居山林,在自然之境的安宁清幽中获得精神的解脱,心灵因此自足自适。儒释道三教并行于唐代,儒家慎独、知天命的思想、道家自然无为的追求、佛家禅宗空寂、平常心是道的理念,共同作用于中唐,影响闲意的蔓延。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内容,用较多笔墨归纳、分析中唐咏闲诗的内容旨趣。根据“闲在诗歌中的情感趋向的不同,将中唐咏闲诗分为三大类:抒发“闲中之悲的类别、抒写闲中快适的类别以及描写“闲中境界的类别。其中,每部分再分为三小类,第一部分从“春愁秋恨之闲愁、“儿女情长之闲思、“人生苦短之闲叹三个角度论述“闲中之悲,第二部分从“闲居、“闲吟、“闲游三方面加以分析“闲中之快适,第三部分则从“闲中有境、“闲中实境、“闲中虚境三个方面论述“闲之境界。“闲中有乐情也有悲情,这是由“闲字本身决定的,“闲本表示时间上的余暇、空间上的不满溢,与繁忙、拥塞相对,其义便能指向“空、“静,空且静的状态下,易发生多种可能。无外物打扰的情况下,人直面自己本心,心境若宽适,情绪便轻松闲适;心境若悲戚,情绪便更加凄怆。第四部分分析发掘中唐咏闲诗的艺术风格,旨在分析闲情闲意浸染下诗歌风格的特征。通过对中唐含“闲字诗歌的整体把握,借助文学批评中的相关诗论,将中唐咏闲诗的风格特征分为四类:“逸之格调、“野之天性、“静之神旨、“淡之至味。四类风格虽不完全独立,却有所侧重,“静之风格重在形容诗歌澄净清幽的特征,“野之风格重在形容诗歌率性天然的特征,“逸之风格重在形容诗歌缥缈淡远的特征,“淡之风格重在形容诗歌恬淡安宁的特征。这四类艺术风格之中共通的,是主体对自我本真的回归,是心灵的超脱、精神的超越,是弥漫在诗中的“无为而自由之艺术风格。第五部分分析总结中唐咏闲诗的文学史意义,笔者从三个角度加以论证评述,即“中唐咏闲诗是中唐诗歌风神气质形成的重要支点、“中唐咏闲诗促进了唐代诗学批评发展、“中唐咏闲诗揭示中唐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中唐咏闲诗在唐代文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可影响唐诗淡远飘逸之艺术风神的形成,促进诗歌理论的进一步成熟,亦可从中窥探时代影响下中唐士人的精神风貌。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提炼论点,指出研究中唐咏闲诗的重要意义。此外,结语部分提到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即在内容的全面性和思想的深刻性方面有所欠缺,也提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即分析“闲中悲境、分析咏闲诗风格。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