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重庆市规模农地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收藏
重庆市规模农地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重庆市规模农地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作     者:梁鑫源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阳兵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120405[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 

主      题:耕地功能转型 规模农地 空间格局 形成机制 重庆市 

摘      要:理解重庆市耕地如何转型及其转型趋势与机理对于“山地-丘陵-平坝地形地貌复合区域粮食安全保障、生态环境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野外实地调研的农户资料,综合分析山区耕地的变化态势并由此提出“规模农地的相关概念。与此同时,以山地-丘陵-平坝复合区、三峡库区、中西部结合带的典型代表重庆市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影像数据源,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Fragstats的景观格局指数、SPSS的数理统计方法等手段测算重庆市规模农地的空间格局,从农户-乡镇-区域尺度以及典型乡镇对比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规模农地分布与发展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重庆市未来的耕地发展方向、农用地整治思路提供科学指导。研究表明:(1)2000-2016年间,重庆市耕地多功能发展由差异化向均衡化趋势转变,由于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导致重庆市的种植结构变化显著,且倾向于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利用方向。重庆市耕地逐步由以维持生存的粗放式利用向多功能发展的集约高效利用转型,最终产物即为具有多功能属性的规模农地。(2)重庆市规模农地的斑块规模大小依次为经果林蔬菜烟叶药材茶叶,各规模农地类型均有显著的集聚性且形状较为复杂,仍处于发展阶段,同时所有类型的规模农地集聚区多趋向分布在三峡工程覆盖区县及渝东南地区。此外,地形、岩性及土壤类型是影响规模农地景观格局的关键因素。(3)不同类型规模农地的分布规律存在异同性,经果林与茶叶多分布在长江沿岸地区,蔬菜覆盖范围较广,烟叶和药材数量最少故覆盖范围最小。规模农地集中分布在高程700m、坡度35°的区域内,分布比例与距水系、省道、县道的距离远近呈反比。规模农地分布的影响因素在农户、乡镇、区域水平上呈现差异性;但整体而言,各尺度下的主导因素作用力是相辅相成的。(4)规模农地的增长转移源基本来自耕地,其次为少量的林-灌-草地;规模农地的发展可根据各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自然资源本底条件总结为不同模式。以耕-果转换过程为代表的规模农地,是在农户需求的经济效益与政府支持的生态政策共同作用的基础上,以森林转型过程和集约化农业阶段相结合而形成的多功能农业用地,其实质即为耕地功能转型。(5)规模农地的分布格局是典型区域农业利用规模化与专业化的空间表征,是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与区域种植结构转变的产业代表,且规模农地的建设方向是以经济-生态双重效益为目标,山地-丘陵-平坝复合区耕地利用转型、农户生计方式转型、乡村转型等多重背景下的特色农业成果。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