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内部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靳诚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摘 要:旅游流研究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分析游客行为、评价资源开发、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次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核密度估计、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以去哪儿、百度旅游、马蜂窝网站提供的1127篇旅游攻略为数据来源,以杭州中心城区的50个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运用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结构洞等节点评价指标及网络密度、中心势、IN、DI、EI指数、核心-边缘、聚集子群、核密度等整体网络评价指标对952条旅游路径上的8411次游客流动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并归纳总结杭州市旅游流综合结构特征,据此研究影响杭州旅游流形成的显著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调控优化建议,也为其他城市的旅游业规划发展提供有益范本。结果表明:时空特征上,杭州旅游客流的季节性波动不大,淡旺季差异不显著,人流高峰多出现在4月、暑期、“十一黄金周前后,气候适宜度高的春秋季为杭州旅游的黄金时段。游客的出行天数以2日为主,1日、4日次之。客源集中度高,客源超八成来自东部沿海省份,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游客居多,中西部地区市场狭小、有待进一步开发。结构特征上,杭州市旅游流量最大的区域出现在西湖内部及沿湖四周景点、灵隐景区、清河坊-吴山景区之间;其中飞来峰至灵隐寺、白堤与断桥之间、苏堤至三潭印月、六和塔至钱塘江的旅游流量最大。清河坊、灵隐寺、雷峰塔、西湖等景点的中心性和结构洞水平最高,作为旅游流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具有较强控制力和显著竞争优势。旅游流整体网络呈现不规则五边形格局,突出宏观扩散、微观集聚的综合特征,在西湖周边存在鲜明的东-西向纺锤型均衡分布,构成濒湖节点群、灵隐-西湖景区、吴山-西湖景区等3重高频次旅游流子网络。聚集子群分析得出1个高内部密度子群、4个较高内部密度子群和1对较高关联密度子群。网络存在明显的强-弱分层结构,核心区对边缘区的带动效应低。全部或大多隶属于核心区的节点所组成的4个聚集子群具有较高的内部密度和一定关联密度,在东、中、西、北4个方位构成濒湖旅游路线,而边缘区节点控制下的聚集子群连接交互性弱,零散的分布于西湖南部。旅游流总体呈现出向北、东、西三个方向迅速发展而向南扩展极为缓慢的现象。交通条件、旅游行政机构等级、景区等级、商业水平等因素是影响杭州旅游流结构特征的显著因素,靠近主干道、由市级以上旅游局直接管辖、景区级别高、毗邻知名商圈的节点之间游客流动更为频繁。景点间距离长短也是影响流量的重要因素,在0km范围内,流量随距离增大而衰减的趋势最为显著。在综合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杭州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提升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杭州旅游业纵深发展、扩宽领域、挖掘潜力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