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包涵体肌病3型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卜碧涛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摘 要:目的对我院发现的肌球蛋白重链Ⅱa病(IBM3)的家系进行报道,总结遗传性包涵体肌病3型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一名考虑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先证者家系进行病史资料收集,完善实验室检查,行肌肉活检,提取先证者血清行Sanger测序,并进行家系验证。最后结合文献,总结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外祖父表现为肢体无力、关节痉挛、肌肉萎缩、肌肉疼痛,肌酸激酶(CK)正常,肌肉MRI可见肌肉萎缩,脂肪沉积,以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及胫前肌受累明显。肌肉活检病理可见肌纤维形态大小不一,Ⅰ型纤维优势,Ⅱ型纤维减少、小角化,未见明显镶边空泡及包涵体。先证者基因检测提示MYH2(NM17534.5)基因c.2414TC(p.V805A)杂合变异,对其父母及胞弟进行基因验证,其有症状母亲同样检出上述基因变异。同2012年日本学者报道的MYH2基因突变导致的IBM3突变位点一致,遂推测上述错义突变位点为此家系致病位点,诊断为包涵体肌病3型(IBM3)。结合文献,IBM3为常染色显性遗传,致病基因为位于17p13.1的肌球蛋白重链Ⅱa(Myosin Heavy chainⅡa gene,MYH2)基因。主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关节痉挛及近端肌无力,肌肉活检主要为肌营养不良表现,肌纤维大小不一,Ⅰ型纤维优势,Ⅱ型纤维缺失或减少、角化,镶边空泡及肌浆或肌核内管状细丝包涵体的出现与年龄、活检部位等有关。结论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在我国并不多见,其中IBM3我国既往尚未见报道,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庭的影响需加强重视。病理、基因诊断在遗传性肌病诊治中作用越来越显著,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