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上海孤儿》中班克斯的身份追寻之旅 收藏
《上海孤儿》中班克斯的身份追寻之旅

《上海孤儿》中班克斯的身份追寻之旅

作     者:余水秀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斯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石黑一雄 《上海孤儿》 身份追寻 杂糅理论 

摘      要:石黑一雄,作为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专注于描写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生存困境及身份追寻问题。因其日裔英籍作家的特殊身份,与奈保尔、拉什迪一起并称为“移民作家三杰。他的第五部作品《上海孤儿》,一经出版,就广受赞誉,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著名侦探班克斯返回儿时居住地上海破解父母失踪之谜,并试图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的故事,本文试图从身份追寻角度来解读班克斯的上海之旅。《上海孤儿》从创伤理论、孤儿含义、对比研究、写作技巧以及国际化主题等视角被广泛解读,成果斐然。如胡碧蓉结合创伤理论,详细地分析了小说主人公创伤的起因、创伤的表征、创伤的复原,深刻展示了此小说创伤主题的研究价值;代广荣结合戏仿理论,深入刨析了《上海孤儿》对侦探小说传统的戏仿、对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戏仿、对石黑一雄作品《长日留痕》的戏仿,挖掘了石黑一雄在文学创作上超强的再创造能力。然而,已有的研究大多从宏观视角解读《上海孤儿》,班克斯寻亲之旅与其自我文化身份追寻之间的深层联系却鲜有学者问津。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家庭的不幸遭遇和双重文化身份两个方面来分析班克斯的身份危机:骨子里流着英国血统,却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租界,这种双重文化经历使得班克斯在中英两种文化里都是局外人,均无法完全融入;伴随着双亲的失踪,班克斯陷入了无家可归和无根漂泊的孤寂状态,双重的错位感为班克斯展开身份认同之旅提供了必要性。本文还将挖掘班克斯为追寻自我身份而做出的挣扎以及遭遇的困境:长期的交流缺乏、深度异化和情感压抑,使得班克斯沉浸在单枪匹马拯救世界的幻想中,消极地逃避自己脆弱的性格,无法直面真实的世界,最终美梦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霍米·巴巴的杂糅理论,本文将展现班克斯从如何幻梦中醒来,解锁自己独特的杂糅新身份。本文试图通过探究班克斯的寻亲之旅和展现其身份的重构过程,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深层文化内涵,继而探讨作家石黑一雄对当代人类困境的反思,揭示他对失根人群的关怀精神。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