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国学文化媒介奇观化研究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贤平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50302[文学-传播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摘 要:国学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堪称“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国学文化定义颇多,近代之后诸多学者对国学的定义问题展开探讨,如胡适的“国故说、陈独秀的“粪秽说,观点态度褒贬不一,“国学概念至今尚未明确。本文中提及的国学特指我国古代文化名著,上至先秦诸子著作,下至明清小说,都涵盖在内。媒介奇观最初由居伊·德波提出,由道格拉斯·凯尔纳等人进行延伸发展,是指现代技术媒体遵循商品逻辑制造出的影像,及其背后潜藏的复杂社会关系。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们对媒介的屈从、商品逻辑、本体颠倒、物化意识形态等等。目前国外的奇观理论研究多聚焦于体育、政治、明星等事件,探寻奇观在媒介文化中的形成与影响,通过个案探究媒介文化发展的动态,进一步窥探深层次的社会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与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奇观现象也愈发普遍,我国的国学文化传播也出现了奇观化趋势。在当下,市场经济与媒介技术为国学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动力。国学文化经由媒介技术演绎,视觉化的传播方式使文化更加直观、具象,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传播内容更加趣味化,且具有亲民性,消弭了旧时国学文化带有的疏离感;在文物保护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文物受损的风险,同时为更多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接触文化的机会。但事物均具有两面性,我们需要以辩证而客观的眼光看待国学文化的当代传播。在经济与科技的过度运作之下,国学文化传播受到了消费主义与视觉主义的冲击:国学文化媒介产品的传播目的不再以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转变成了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文化产品带有消费主义色彩,沦为商业文化推广的载体;图片化、视觉化的适应性改造消解了经典的文字传播线性逻辑,造成了图片符号的泛滥,令国学文化逐渐丧失艺术之灵韵。国学文化是如何从阳春白雪的文化“景观沦为唾手可得的“奇观化快餐呢?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二:传播媒介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忽视媒介的教育与信息服务作用;受众也受到后现代文化与技术更新的冲击,阅读习惯、文化喜好均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受众的取向又反作用于媒介文化的生产。受传者与传播者之间形成了“默契,一齐推动着国学文化朝愈发浅白、平面、局限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学文化传播案例的研究分析,梳理出国学文化在当代传播中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与新问题,论述了媒介奇观对国学文化的解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国学文化传播的奇观问题展开了反思,以期对国学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提供些许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