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的空间界定与时空组织研究 收藏
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的空间界定与时空组织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的空间界定与时空组织研究

作     者:李婷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彭翀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08[工学] 083301[工学-区域发展与规划]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主      题: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 空间界定 时空组织 武汉大都市区 空间优化 

摘      要: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信息与交通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作为企业的空间载体,城市区域的内部空间和外部联系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区域化与网络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城市群作为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内部的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更加均衡,一些具有紧密联系的次级专业化城市共同发展成为区域的核心节点,并作为区域的增长极,推动区域空间组织的演化,塑造城市化地域更加丰富的的空间层次和空间形态。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最新崛起的第五大城市群,也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目前处在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群空间的多极化、网络化、均衡化演化特征明显,城市群内部出现了一些空间集聚发展迅速的城镇集群。本研究在此背景下,结合地缘经济理论,将城市群内部跨边界较小范围的区域称之为城市群的“次区域空间,利用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空间进行界定和类型划分,并探索次区域的空间组织,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大都市区次区域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以武汉大都市区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的空间整合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本研究分五个主体部分:(1)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课题来源、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等内容。(2)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通过对城市群次区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整理总结,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3)第三部分是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城镇组群的界定,研究中借鉴国内外对都市区、大都市区界定的相关方法,提出针对区域空间层次,综合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采用基于场强模型的中心城市经济腹地划分方法和基于密度的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得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的11个次区域空间,并将11个次区域的类型概括为核心多点融合型、边缘连绵生长型和外围节点变异型。(4)第四部分是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的时空组织研究。在对城市群整体的发展阶段判定的基础上,从空间层次、空间关联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采用2010年与2015年的经济数据,通过定性与定量测算,对它们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对比分析,基于此,将11个次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初步判定为都市区模式、大都市区模式、多核心都市区模式、走廊城市模式和网络城市模式。(5)第五部分是实证分析,研究中选择极核型发展特征明显的武汉大都市区次区域,研究其空间组织特征和空间联系特征,构建大都市区的空间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在有效论证了第四章提出的武汉大都市区正处于区域发展的“整合阶段的假设之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大都市区空间整合的思路和策略,认为武汉大都市区应该向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区的空间整合模式转变。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