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Warburg效应标志物在改良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中表达的... 收藏
Warburg效应标志物在改良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中表达的探究

Warburg效应标志物在改良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中表达的探究

作     者:倪惠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松英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1[医学-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211[医学-妇产科学] 10[医学] 

主      题:子宫内膜异位症 动物模型 皮下移植 皮肤缝合 子官内膜异位 Warburg效应 缺氧 裸鼠动物模型 qRT-PCR 免疫组化 

摘      要:第一章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皮下模型的构建目的:改良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分析皮下移植后切口缝合与否的建模效果。材料及方法:选取我院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的子宫内膜组织,并将内膜组织种植在符合标准的裸鼠皮下(裸鼠由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动物房提供)。18只裸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皮下移植后皮肤不予缝合(a组),另一组皮下移植后皮肤予缝合(b组)。收集两组模型的成功率(肿块体积=肿块长径×宽径×厚径27mm3)、皮肤创面的炎症反应率(创面炎症率=炎症反应只数/该组总只数,排除死亡数)及累积存活率(累积存活率=建模期间存活只数/该组总只数)。分析对皮下组织块移植后切口两种不同处理后的建模效果。结果:(1)一般情况:a组均成活,b组1只死亡。a组伤口于术后第3d甲级愈合;b组伤口外缝线于2~4d自行脱落,甲级愈合。a组的7d组有1只未见病灶,b组1只种植后Id因腹胀死亡,b组的14d组有1只未见病灶。其余小鼠相对应时间病灶形成均无差异。大体观察:7d病灶皮肤呈单个球形约黄豆大小,切开后见清亮多囊小水泡样突起,淡粉红色,病灶周围包绕丰富新生血管;14d病灶转为单个大水泡样突起,粉色,周围血管较前略减少;21d病灶转为囊实性突起,灰白色,体积较14d时缩小。(2)HE染色:两组建模后1、2、3周均可见典型的腺体结构和间质组织结构,腺体呈增殖期改变,间质内见含铁血黄素。实验前留取的内膜组织行HE染色,常规病理提示子宫内膜呈增殖期改变。(3)病灶生长情况:a组建模后1周病灶累积成模率及裸鼠累积存活率分别为2/3、3/3,2周分别为3/3、3/3,3周分别为3/3、3/3。b组建模后1周病灶累积成模率及裸鼠累积存活率分别为2/3、2/3,2周分别为2/3、3/3,3周分别为3/3、3/3。统计两组总的成模率a组为8/9,b组为7/9,存活率a组为9/9,b组为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口愈合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1)皮下移植是一种理想的方式,操作简便,对裸鼠创伤小,对内膜体外运输与储存要求较低,并更能精确地计算异位灶的大小,方便进行动态观察。(2)皮下不缝合组与缝合组在我们观察的三个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不进行伤口缝合减少了实验步骤,缩短了操作时间,故在实验中值得推广。第二章 Warburg效应标志物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中表达的探究目的:在体外实验中,Warburg效应(无氧糖酵解)被报道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但其是否也在体内实验(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中发挥作用,目前并不明确。在改良的人子官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上,检测缺氧引起的糖代谢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水平,证实子官内膜异位症发病初期存在Warburg效应的改变。材料及方法:选取我院临床1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的子宫内膜组织,并建立改良的子官内膜异位症模型。将裸鼠内异症模型异位病灶行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Detecting System,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比较DO(移植前)、D1、D7、D14的Warburg效应标志物包括缺氧诱导因子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乳酸脱氢酶(LDHA)、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DK1)等的表达水平。结果:以人在位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织(实验初直接从女性获取的子官内膜组织,记为0d),获取移植后1天、7天、14天的小鼠皮下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作为研究组(分别记为1d、7d、14d)。通过q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Warburg效应标志物水平变化。qRT-PCR结果显示HIF-1α、VEGF、GLUT1、LDHA和PDK1在组织移植后1天或7天的表达显著高于0天。在14天,大多数基因表达基本恢复到了 0天的水平。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腺体及间质细胞的HIF-1α、VEGF、GLUT1、LDHA以及PDK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第1天和第7天也显著高于第0天的水平,而第14天表达也基本恢复至第0天的水平,与qRT-PCR结果一致。结论:我们的研究证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中Warburg效应标志物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初期呈现先高表达后降低的规律,提示Warburg效应参与了内异症的发生。阐明内异症发病初期病灶内的代谢途径有利于为内异症的病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