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及其疗效评价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邱向红
授予年度:2010年
学科分类:100506[医学-中医内科学]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5[医学-中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主 题:慢性浅表性胃炎 肝胃不和 脾胃气虚 生存质量 临床疗效
摘 要:目的:从脏腑虚实辨证出发,结合文献资料和我们的临床体会,探讨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分型进行简化。同时通过临床试验,从方药疗效的角度初步证实了上述辨证分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方法:1.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专科门诊及住院部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辨证分为肝胃不和组和脾胃气虚组。肝胃不和组以加味四逆散治疗,脾胃气虚组以加味六君子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2.所有病例的治疗前后均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方法及SF-36量表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7例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三个方面,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分别经配对t检验,均P0.05,具有统计意义;3.肝胃不和组总有效率为78.95%,脾胃气虚组总有效率为94.00%;4.肝胃不和组患者治疗后的躯体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交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心理健康(MH)七个维度的积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躯体功能(PF)积分提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气虚组治疗后八个维度的积分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5.肝胃不和组在治疗前后,症状与SF-36量表积分间的r值分别为-0.089和-0.132,a=0.05水平上无显著相关;而脾胃气虚组患者在治疗前,症状与SF-36量表积分服从正态分布,r值分别为-0.331和-0.830,有显著相关,可认为治疗前后症状与SF-36量表积分之间呈负相关;6.肝胃不和组以胃或腹胀满、胃痛、嗳气、泛酸、口干口苦和舌淡红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脾胃气虚组以胃或腹胀、胃脘疼痛、嗳气呃逆、疲乏无力、饮食减少和舌淡红有齿印苔薄为主要表现,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7.夹湿(热)证占总病例数29.90%。肝胃不和夹湿(热)患者与肝胃不和非夹湿(热)患者有效率比较,Pearson chi-quare值为0.081,P=0.348,在a=0.05水平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分型疗效无差别。脾胃气虚夹湿(热)患者与脾胃气虚非夹湿(热)患者有效率比较,Pearson chi-quare值为0.017,P=0.089,在a=0.05水平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分型疗效无差别。Pearson chi-quare值为0.017,P=0.089,在a=0.05水平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分型疗效无差别。夹湿(热)证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积分对比,经配对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将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分为肝胃不和与脾胃气虚两大证型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临床上的可行性;2.加味四逆散和加味六君子汤分别治疗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均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36量表可用于对中医辨证治疗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